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拔尖创新人才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的技术支撑前所未有,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提高国家竞争力斗争中给予的智力支持前所未有。深入推进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传承人文精神,打造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体系

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强化人文思想引领。课程思政打破传统思政课承担价值观塑造任务的观念束缚,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教育浸润交互联结。人文精神崇尚以人为本、臻善至美,是人类不懈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标杆。以人文思想引领课程思政既是培养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有力量杰出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遵循教育活动本质在于体认生命、尊重生命的客观要求。引导研究生超越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束缚,聚焦道德关切和精神成长,坚定以高尚精神境界为人生追求的价值理念。

完善课程思政师资,整合课程思政资源。着重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价值导向,以各专业课、通识课为重要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意识强、授课能力高的师资队伍,以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为主力,以研究生课程思政目标为实践导向,打破孤军奋战的狭隘视域,统筹协调不同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细化思政目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深度耦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优化思政课程载体,激发协同育人效应。讲好思政课可以系统科学地向研究生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划定政治底线。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彰显思政课程培根铸魂的奠基作用。以思政课为思想价值承载主体,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弘扬科学精神,建构多元合一科研思政文化

厘清科研思政内涵,铸牢科学精神导向。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科学质疑、理性求证的认知能力,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科研思政寓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于科研活动中,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科学精神是人类以理性追求真理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规范,包含了内化于人的意识和反映于外在行为层面的批判质疑、求真务实、创新包容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气质。强化科学精神引领科研活动,匡正批判质疑的道德边界,坚定求真务实的科研志趣。

落实科研思政主体,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导师是研究生科研道路的领路人,是决定研究生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研究生通过与导师朝夕相处感知导师对道德标准理解的意义系统,进而对自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进行自觉形塑。导师应提高科研思政政治站位、主动落实科研思政主体责任,精准把握研究生个体思想动态,及时回应研究生的科研困惑,在科研团队内营造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的科研氛围,唤醒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意识。

创新科研思政路径,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选取学术大师如钱学森、李四光、南仁东等校内外科学家为突破点,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事迹展览等多样化的方式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研究生向善而行、从善如流。积极挖掘研究生群体内部先锋模范人物,弥合人才培养思政化与人才主观接受度之间的鸿沟,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广泛宣扬榜样事迹。

践行工匠精神,培育内外联动实践思政环境

深悟实践思政旨归,深化工匠精神感召。课程思政的臻善至美与科研思政的穷理求真必须通过实践思政的审视求证才能发挥铸魂育人的实效。实践思政旨在引导研究生运用所学创造现实价值,践行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理想情怀。新时代工匠精神呼吁守正创新、德艺双馨,为研究生实践活动提供精神遵循。研究生在实习或者就业的过程要积极践行工匠精神,秉承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恪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培养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搭建实践思政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打破研究生培养各自为政的体制壁垒,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大赛,奔赴实习基地学习锻炼,在产学研实践融合中领悟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自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改善民生、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

丰富实践思政主体,唤醒自我教育机制。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将思政教育内化为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内在活动,而社会群体榜样是激发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外驱力。充实和丰富实践思政教育共同体,发挥实践思政群体的驱动力,通过明确方向、劝导行为、疏导情感等方式,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激发自我教育动力,恪守职业道德,坚定职业信仰。以群体模范为引擎,推动建立思政自我教育长效机制。

吕 哲(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SJA020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2023SJZD020〉研究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