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课不仅是知识、通识、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因而要强化实践属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凝聚协同育人合力,使高校思政课成为一门直抵人心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
锚定方向:以“实践观”引领思政课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性力量。注重实践就是注重规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彻底贯彻,并在实践基础上把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理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需经得起实践考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化与内化的结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与“行”的合一。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青年学生的知识导师、思想导师,也要成为青年学生的实践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强本领,进而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充分领略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实事求是:以“实践路”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
思政课的本质核心是讲好道理,而非单纯的传授知识。思政课教学既要在历史与理论的相互贯通中启发学生,也要在实践与问题的观照中激励学生,让学生真信、真懂、真用、入脑、入心、入魂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取材于实践。要想讲好道理,不仅要用科学的理论教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还要用生动的实践案例说服学生,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同。通过讲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关系、热点问题,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让学生感知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中增强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度认同。教师应勤于调研,主动在实践中收集掌握一手信息和资料,教学内容取材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领悟价值、感悟真理,以此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学生获得感。
其次,思政课教学过程依托于实践。思政“小课堂”不能脱离社会“大课堂”,要实现思政课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交互结合,挖掘形式多种、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打通青年学生心中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思政课教学结果服务于实践。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理论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学更应从实践向度出发,在时间维度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什么是民族复兴大任”“为什么要担负民族复兴大任”“如何才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课题,深度思考如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进而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学—思—用”“知—信—行”的良性闭环,提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提质增效:在“实践场”中凝聚思政课育人合力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个整体系统,思政课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需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体与多元、分工与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
在一体与多元方面,必须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使思政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思政课建设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高校办学、治校、育人始终,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党带领、指导、协调、督促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各级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等共同做好思政工作,凝聚立德树人合力,体现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在分工与合作方面,思政课程要与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等方面结合,加强各项工作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其他思政工作间既要有分工、又要互相合作,形成相互促进、共同育人的关系,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形式与渠道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线上与线下、校内和校外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础,亲和力与针对性是思政课的升华,因而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努力打造“精”“准”“细”“实”的思政小课堂,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以多种形式渠道协同构建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强化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属性,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时代感的重要举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循环往复中践行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更深刻认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贯穿于个人成长成才始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荣子健(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金陵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下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JY202303〉;2023年度金陵科技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IT-ESD-2023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