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朋友圈点赞率不足10%”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并引起热议。绝大多数网友认为朋友圈的低点赞率已是一种常态,不必过分在意,这反映了现代人对社交媒体互动的本质认识发生了变化。摒弃线上的“社交负担”,更多人开始重视并且回归线下深层次的交流和个人成长。
这两年,“关闭朋友圈”的观点并不鲜见,但朋友圈仍是许多人表达自我、线上社交的窗口,只是大家对于朋友圈的认知越来越趋向于理性与成熟。朋友圈刚流行那会儿,不少人十分在意“点赞数”和“评论数”,仿佛那是影响力的象征,片面认为低点赞数代表着自己在朋友圈的“边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发达,大众早已对它“祛魅”,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地点赞和互动,也渐渐褪去了无形之中的“社交负担”。
为何大家都在感慨“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不少网友认为内容的“乏味”也是他们不愿意点赞的原因。除了部分与工作紧紧捆绑的内容之外,打造人设、用力过猛的朋友圈也让大家感到无趣。就像前段时间同样引起热议的“预制朋友圈”话题,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技巧性的自我修饰,放大夸张精致生活的瞬间,将它填充进平庸的日常,试图用“精装的朋友圈”去消解“毛坯的生活”,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人们愿意为“真实的粗糙”点赞,却不再愿意为“刻意的精致”喝彩。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发布朋友圈设定了比较严格的隐私选项,刻意减少互动机会,避免隐私泄露,完全不在意“点赞数”,发朋友圈只是发给极少数与自己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看,甚至“仅自己可见”只为了记录,更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真实的社交关系。他们强调朋友圈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和适度分享,而不是追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最根本的生活空间,其实还是这个物理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可能有些乏善可陈,要考虑柴米油盐,要应对鸡零狗碎,但最深层、最深刻的联系,却依然发生在这里。退不退出朋友圈不重要,点赞数同样不重要,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从来都不单薄地体现在线上,不管生活还是社交,都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