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与时俱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以美化人,以德育心”的理念实施,探讨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的途径和方法。
突出“美”“德”教育核心
当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这既为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如单一的课堂讲授、灌输式教学等,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求知需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建议,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应更注重实践导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尽可能通过更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秉持“以美化人,以德育心”的理念,有助于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将“美”与“德”作为教育的核心,可上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即为“美”和“善”的统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诗”,即把文学之美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美育当作教导人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礼”的核心是礼仪与道德的统一,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乐”,则是进一步指出艺术乃是天地之和,故而能涵养性情,成就自性之德。孔子有关美育与德育的思想对后世的文艺教育理论形成影响巨大,该思想的核心为“美”和“德”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更是“以美化人,以德育心”理念的理论来源。
“以美化人”涵养人文素养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美育通过展示美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美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思考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能够借助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环节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抒发个人的见解与情感,充分展现其创造力与想象力,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个人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美育可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思考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以德育心”树立远大理想
思政教育与日常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思政教育是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而日常教育则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能够让学生在沉浸式“大思政课”的引领下,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教育和日常教育融合。这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品德、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日常教育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广泛的育人场景,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和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将道德意识深植于心,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例如,在文学、历史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可以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强化青年学生知史爱国知党爱党之情,帮助其获得启迪人生、涵养智慧的精神力量。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演讲、文艺演出等,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更加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耳濡目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使命担当意识。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监督。通过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校规校纪、加强班级管理等方式,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等。
推动思政教育日常化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以“以美化人,以德育心”为理念,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等,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高校日常。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对此,建议一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以更好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例如,思政内容可以紧扣实际、时政等热点,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展开话题研讨,在热烈的思想碰撞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的理想。同时,还可以用好用活新媒体新技术,拓展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二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以确保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进修和研讨会等方式,厚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优化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还可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同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等,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好推动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四要构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应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确保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及各个层面。具体而言,可通过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校园文化体系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来实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以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与渠道。
在秉持“以美化人、以德育心”理念,达成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持续演进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以便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培养更多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王继开(作者为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美术系主任,思政与美育课程建设《设计概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