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当前,面对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学科交叉新理念
强化学科交叉组织建设。在组织领导上,进一步提高学校推进学科交叉的顶层规划和统筹实施的能力,成立相关学科交叉工作领导组与工作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应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意见建议,深入院系了解阻碍学科交叉融合的真正壁垒,精准施策,有效推进学科交叉相关工作。
巩固学科交叉建设理念。学校应进一步重视深化跨学科建设理念,通过跨学科组织的设置、跨学科学术制度的制定、建设资源分配与共享、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安排等,逐渐打破以单学科为单元的传统思路,在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主动考虑学科交叉的可能性。着眼多学科协同,打破壁垒,拆除藩篱,营造跨学科文化,让学科间的交叉交融和跨学科研究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的新常态。
强化学科布局,组建学科交叉发展集群
规划交叉学科建设布局。学校应充分运用好自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先天优势,建立决策智囊,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分析学校学科和学科交叉的发展现状,洞悉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把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校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创新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精准分析学科发展方向,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科学规划学科布局,特别是强化学科交叉的学科布局。
推进学科群组织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优势学科为支撑,结合相关基础学科和协同学科,组建跨学科发展集群。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学科进行升级发展。传统文科、传统理科要创新思路、超前谋划,扎实推动文理交叉融合,推动传统优势学科充分融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构建应用理科平台,打通应用理科到新工科的转变道路。
创新组织模式,形成学科交叉新突破
创新学科建设组织管理。进一步梳理和规范学校学术治理体系,充实和完善学部制,跨越学院、学科边界,创新交叉学科与学科交叉的学科建设组织管理。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关系,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形成未来优势学科,努力创设交叉学科院系,力争形成具有稳定知识理论体系、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术研究载体的独立交叉学科。
推进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学科建设资源。进一步梳理学校新型研究机构,在传统院系之外探索设置新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包括独立建制,与学院平行运转的校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及在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学院内部设立内嵌式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构建有利于深度交叉融合,孕育新学科、新方向的建设管理机制。
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学科交叉支撑保障
创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探索设置跨学科学位制度,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在跨学科学位项目的设置和管理中,应与学校交叉学科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形成良好呼应。同时,做好学科交叉育人体系建设,包括本科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未来技术学院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等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学科交叉共享课程建设。探索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模式。设立博士生交叉培养项目,大力推进研究生的跨学科交叉培养。
改革学科交叉体制机制。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建立跨学科学术团队。充分尊重学科差异,完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改进教师考核和晋升评价标准,构建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学术评价和成果互认机制,确保教师交叉活动部分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校级实体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制度建设,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投入、考核评价和动态建设机制。完善非实体类跨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的定位、管理模式、资助方式和考核激励机制等。
鼓励交流展示,营造学科交叉文化氛围
营造学科交叉活跃文化。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积极开展校院两级、主题明确的交叉学科沙龙和论坛活动,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团队的示范带头作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交流研讨,为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引育营造良好氛围。
展示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积极展示学校有代表性的交叉研究成果,创造交流合作的可能。同时,也可以展示国内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甚至全球范围内交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以激励大家积极尝试跨学科研究,激发学科向外延伸拓展、进行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
蒋烨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