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水区东屏街道长乐社区,“新村民”吴中平被称为“穿着西装种草莓的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南京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仅用7年便迅速崛起,成长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6000多户莓农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将小草莓种出了富民大产业。
在南京,近万名“新村民”和吴中平一样,给乡村带来了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推动城乡要素从“城市单向虹吸”转变为“城乡协调互动”。也正是通过“新村民”从城到乡的“逆流”,南京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互动从梦想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引进新技术,“穿着西装种草莓”
12月是草莓上市季,吴中平带着第一批采摘的草莓,第一时间飞赴深圳拜访客户。
“今年我们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冬日的香’。这个品种果香浓郁,味道纯甜无酸。”吴中平说,“冬日的香”产量比以前的主打品种“红颜”高出10%、上市时间提前半个月,莓农效益好,客商也喜欢。

1988年出生的吴中平祖籍安徽,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水果经纪人,积攒下人生“第一桶金”。瞅准高品质水果的前景,吴中平决定进军草莓种植业。2017年,他联合百果园等知名企业,成立南京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在溧水区东屏街道长乐社区建设了1300亩草莓种植基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南京金色庄园还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三方共同完成的“草莓优异种质挖掘与早熟高产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一项项新技术的陆续引进,推动溧水草莓产业蝶变升级——高架栽培模式,让莓农可以“穿着西装种草莓”,游客采摘时既方便又干净;土壤改良技术,改善草莓连作的病害影响,亩产从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快速预冷技术,将草莓保鲜期从5天延长至半个月,为溧水草莓销往北京、深圳等地奠定基础。
如今,南京金色庄园已发展成为集草莓育苗、种植、保鲜、包装、运输、品牌等全产业链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基地规模扩大到7400亩,今年总产值预计超4亿元。此外,公司还带动6000多农户增收致富、20多名大学生成为草莓种植合伙人,助力长乐社区登上全国“超亿元村”榜单。
以吴中平为代表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村民”,助推一系列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在宁首试首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三农”共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115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
近万“新村民”汇聚乡村,成为推动南京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新村民”等人才雁阵展翅高飞,南京建设高水平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蹄疾步稳,荣登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2023第三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带来新业态,“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点单、结账、端咖啡……12月21日,江宁佘村春禾田咖啡店里,主理人崔晶忙前忙后招待客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忙起来恨不得长八只手”。

佘村被称为金陵“‘村咖’第一村”,核心景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却集聚了18家不同主题、风格各异的咖啡馆。
崔晶是一名绘画师,一年前来到佘村游玩时,被秀美风景和静谧田园所吸引,怀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她和朋友合伙开了这家乡村咖啡店。咖啡店刚开业一个月,就因为客流超过预期,紧急添置25套桌椅。
“村里风景美、环境好、业态多,我们在这边开店很舒心。”崔晶介绍,节假日、双休日,店里日均可以卖出超200杯咖啡。
作为城市休闲生活标配,咖啡店近年来进入美丽乡村的势头越来越猛。建在茶园里、山野间、水库旁的“村咖”,将城市生活和乡村风景结合,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为乡村带来“泼天的流量和人气”。
特色民宿同样是乡村旺盛人气的流量入口。在高淳游子山脚下,62岁的“新村民”缪慧每天至少花5个小时打理民宿的美丽花园。2020年,她卖掉城里的房子,来到小茅山脚村开了一家特色民宿。这座由两层民居改造而来的民宿,装修精致、四季有花——虽然只有5间客房,却精心培育了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种植了绣球、蔷薇、蓝雪花、玫瑰等数百种花草,四季风景各具特色,因此取名“喵姐的花园”。
“喵姐的花园”民宿一开业就在网上走红,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客房几乎天天爆满,不少网友专程前来打卡拍照,为村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民宿人气旺,还带火了邻居“茅竹园农家菜”的生意。“‘喵姐的花园’民宿不提供用餐,所以很多客人都来我家吃饭,民宿引来的客流大约占到我们总客流的三分之一。”“茅竹园农家菜”老板王香凤说。
“村咖”、民宿等业态为乡村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承载了独属于乡村的“诗和远方”,带动全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南京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9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综合收入117.1亿元,同比增长7.4%。
共享新理念,推动“人的现代化”
位于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的黄龙岘茶文化村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游客漫步村内茶园,不时可以看到绿头鸭在附近的水塘、湿地中觅食、嬉戏。黄龙岘开发建设美丽乡村已有11年,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游客到访,在超大客流的考验下,小山村仍然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鸟类青睐,和新老村民共享新理念密切相关。
开村之初,黄龙岘52户村民自发签署《村民环保公约》,共同承诺不乱搭乱建、不乱堆乱放、不乱排污水等。2016年,“千百园自然学校”落户黄龙岘,开展青少年自然教学和公民科学实验。2021年起,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流域共治分会和“千百园自然学校”一起,联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在黄龙岘发起“乡村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栖息地修复建设”劳动教育行动,25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来到黄龙岘成为“新村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与宣传教育活动。

志愿者与村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以引入害虫“天敌”的方式控制茶园虫害,种植荞麦、马齿苋等减少当地水土流失,加强环境教育,引导众多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环境。
在“新村民”的引导下,原住民的观念悄然转变。村里的环保达人、黄龙岘茶农吴纪全笑言:“在志愿者的宣传下,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新老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为黄龙岘“美丽经济”持续绽放奠定坚实基础。“黄龙岘原住民52户,常住村里的‘新村民’就有40多人,大家在村内共同生活、平等交流,一起为村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这是黄龙岘保持11年‘长红’的秘诀。”牌坊村党总支书记邢有明说。
“新村民”的出现是一场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看来,“新村民”在南京乡村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有力缓解乡村人才短缺问题,他们一方面为乡村注入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另一方面也深刻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为南京乡村推动人的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