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江苏省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要使命。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应当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目标定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城乡高质量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与城市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的必然选择。在价值取向层面,这种融合发展不是要依照城市的标准和样式去改造乡村,而是在保留乡村风貌、乡村肌理的同时注入现代化元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践层面,致力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融合,推动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对传统城乡关系认知的历史超越。既不能将其理解为城市与乡村资源要素的简单叠加和重合,也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以城市化为主导的乡村转型过程,而是建立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充分融合的高质量城乡融合系统,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衔接的更高级质态。
新质生产力为城乡高质量融合提供新动能。城乡高质量融合既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化演进,也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要素链接、系统耦合和跨界融合能力,有助于更好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城乡产业体系的重组。即,通过土地、人口、资源、资本等传统城乡生产要素与信息、数据、技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链接,实现新质生产力对城乡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通过构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多链共生体,实现城乡要素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跨组织的自由流动;通过自然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数据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多种生产力类型的有机耦合,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从而重构城乡产业体系,形成城乡命运共同体。
江苏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亟待破解诸多难题。江苏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我省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为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制度藩篱,着力激活城乡融合“一池春水”。但与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要求相比,目前仍面临着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要素流动不通畅、城乡产业融合不充分和城乡共治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城市中心主义或城市本位主义思想的作用下,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人才、土地、资金等优质资源加剧向城市集聚流动,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低,城乡分治问题较突出。很多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相当严重,广大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很不充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亟待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加以克服和解决。
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举措。建议,一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通过智能农业设备、智能灌溉系统以及农业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应用和推广,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基因转移和编辑技术、蛋白质改造和优化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大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传感器,强化对土地质量、肥力等实时监测,精准配比土壤养分,大幅提升农地产出率;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具有城乡融合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二要以新质生产力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实现城乡要素信息快速收集、整合和对接,推动更多优质资源高效配置到苏北、沿海等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和薄弱领域;通过云计算、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技术改革提升城乡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各种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流动、共享、整合、开发和利用。三要以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引领乡村传统产业和数智科技相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朝着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扩大城乡产业的交集,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合作,增强产业黏合性,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打破产业之间的边界,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联动,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要以新质生产力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精准识别城乡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短板,优化资源投入方向和重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均衡供给;通过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公共服务,打破城乡地域限制,带动城乡在教育、医疗等服务方面一体化发展;加快数智化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定制化推送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城乡区域居民的高质量服务需求。五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通过智能化生产方式、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为城乡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彰显江苏“绿色发展之美”;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建立健全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放大生态资本,积累生产资本和生活资本,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彰显江苏“自然生态之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促进城乡绿色消费市场形成,彰显江苏“城乡宜居之美”;推动城乡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宜人,彰显江苏“水韵人文之美”。
马晓冬(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江苏省重点智库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