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竞争、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高校须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研究生教育目标及管理模式。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尚存不足,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如何更好地支持创新教育,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工作重心。
营造创新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构建一个公平、开放且严谨的创新环境,不仅能激发研究生对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能促进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主动培养这种能力。高校应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平的国内学术会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组织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健全的成果评价体系,保证每项创新成果都能获得公正评价,激励研究生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追求个人价值的提升。高校还需强化科研诚信建设,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
完善创新保障机制,满足个性化需求。针对研究生学术兴趣、个人成长及研究领域的多样性,高校应推行灵活的学制安排,允许研究生根据自身创新需求调整学习计划,同时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扶持,如奖学金、创新基金、众筹资金以及人力、物力、信息等,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高校还应加强对创新资金使用的指导及监督,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引领学术前沿。教师应树立潜心科研理念,自发将研究回归到科研攻关、学科创新等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上,为研究生创新意识塑造作出表率。同时,高校需改进教师资格评审与科研能力评估标准,重视创新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通过优化引进策略和提升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创新人才加入高校教师团队。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鼓励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设置创新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将专业课程细分为多个层次模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新路径;增设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强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扩大跨学科课程范围,促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鼓励进行跨学科项目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使研究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强化实战训练。实践平台与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高校应加大投入力度,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学术研讨、交流访问及创新研究提供一体化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创建更多开放的实践平台,根据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政府可采取政策扶持、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方式保障企业权益,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优化创新评价体系,确保公平合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估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高校需结合国家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和学校自身特色,细化评价标准,摒弃粗放式的评价模式。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型及专业型两类,二者在培养目标和重点上存在差异,需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前者应聚焦原创研究和学科瓶颈突破,后者则强调成果转化与实践应用。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既可深化科研创新,又能拓展实践应用范围,确保评价的公正透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国家战略部署为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既彰显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术追求,也明确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前进方向,只有构建一个优良且系统的研究生创新科研与实践生态系统,才能培养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满足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林 流(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本文系2023年“三类学科”建设研究教育改革暨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子课题“地方高校‘三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协同发展研究”研究成果,编号:〈JSYXHXM2023-ZY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