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中原农谷拔节生长

小小的一粒种子,承载着无限希望。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

河南是产粮大省、育种大省、用种大省,但非种业强省。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中原农谷应运而生,在新乡市落地生根,其“一核三区”规划面积达1612平方公里。作为举全省之力打造的种业创新高地,河南始终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

走进中原农谷,其科技成果展厅入口处是一片金灿灿的小麦。“这是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品种——‘新麦58’,‘田里有长相,实里有卖相,实产量高’是老百姓对它的评价。”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程丽丽介绍。

2023年,“新麦58”以1618.88万元的高价被一家企业拍得,打破了当时的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同年,“郑麦918”生产经营权以191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再次刷新纪录……“新麦58”“郑麦918”的成功培育和产业化之路,是中原农谷聚焦科创、聚力研发的生动缩影。

一粒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涉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耦合?在中原农谷,集聚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家、种业研发团队53支,引育种业企业82家,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研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中梗阻”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一个成果要在地方转化应用,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做相应研究,并做好配套工作。目前,中国农科院已有12个团队入驻中原农谷,与地方部门和农户进行直接联络。”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涂洪涛告诉记者。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在河南14个地市24个县设置了54个示范点,通过示范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介绍。

平台的搭建,让小种子顺利走向大舞台。中原农谷成立以来,已有161个优质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其中小麦推广面积达1亿亩,约占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

中原农谷的创新研发不止局限于主粮,还拓展到了畜禽、果蔬等多个领域。

“依托中原农谷,我们与华智生物联合开展种鸡生长性能个体精准表型测定,开发了智慧育种管理系统,为育种工作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决策方案。”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站站长、家禽工程中心成员李东华介绍,家禽工程中心将在这里建设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河南分库),建设家禽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DNA资源库、育种素材库和性能测定中心。

当下,新鲜蔬菜备受市场欢迎,但新鲜蔬菜不易储存,长途运输损耗大、成本高,供需矛盾如何解决?设施农业给出答案。

在中原谷的植物工厂里,一排排蔬菜如叠罗汉一般立体排开。“植物工厂最高可建到20层。相比传统农业,多层立体栽培的产量能够提高100倍左右。”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涛说。

一尺多长的谷穗、1.6米多高的抗脱粒芝麻、沉甸甸的褐色稻穗、无磷的黄河大鲤鱼……在中原农谷,新技术新品种还有很多。如今,中原农谷这颗“良种”,正在中原沃土拔节生长,未来必将以创新之骨,农业之脉。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