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则重磅消息震撼袭来:华为车 BU 业务于 1 月 1 日正式转入引望公司,这一关键节点无疑将成为华为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也为汽车行业的未来格局投下一颗“响雷”。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这一转变又将给华为、引望以及整个汽车产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是市场布局的精妙落子,还是合作模式的全新探索?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一汽车行业的开年大戏。

华为车 BU 成长 “回忆录”:从入局到抉择
华为车 BU 历经数年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从车载光技术到车联网服务,诸多领域都有华为车 BU 留下的深刻印记。
回首华为入局汽车领域的起点,2019 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正式成立,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彼时,传统汽车行业正站在智能化变革的十字路口,华为携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强势入场,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与无限遐想。
初期,华为车 BU 低调布局,潜心钻研技术。智能驾驶领域,从基础的传感器研发,到复杂算法的构建,一步一个脚印;智能座舱方面,基于鸿蒙操作系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车机交互系统,致力于为驾乘者带来全新的车内体验。

在合作模式上,华为更是大胆创新,探索出 HI 模式、智选模式以及零部件模式三大路径。HI 模式下,华为与车企联合开发,像为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提供全栈解决方案,试图开启智能汽车新篇章;智选模式则更进一步,华为深度介入整车定义、产品设计、渠道销售等环节,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便是典型,问界 M5、M7 等车型凭借华为的技术赋能与营销助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崭露头角;零部件模式中,华为自研的激光雷达、智能车灯模组等高性能零部件,为众多车企提供了优质的智能化升级选择,如同给传统车企注入智能新血。
历经数年发展,虽然华为车 BU 成绩斐然,但是随着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汽车智能化变革走向纵深,华为车 BU 面临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一方面,车企对于智能化的自主掌控诉求愈发强烈,如何平衡合作深度与车企主权成为关键;另一方面,持续的研发投入、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要求华为车 BU 寻找更具优势的发展路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效益最大化。在此背景下,独立运营、引入外部资本,成为华为基于战略布局需求做出的关键抉择,为华为车 BU 的未来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引望登场:新瓶装旧酒,还是华丽变身?
引望公司,这家承载着华为车 BU 未来希望的新主体,于 2024 年 1 月 16 日正式成立,其注册地址位于华为总部办公楼,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人民币。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为郑丽英,监事为宋柳平,均为华为高管,足见华为对其重视程度。其经营范围广泛,涵盖智能车载设备制造与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及配件制造、零售、批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以及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全方位覆盖汽车智能化产业链。

在股权结构方面,起初华为全资持有引望。随着业务推进,2024 年 8 月 19 日,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宣布投资华为引望,以 115 亿元购买 10% 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紧接着 8 月 25 日,赛力斯也入局,同样以 115 亿元购得 10% 股权。至此,华为、阿维塔、赛力斯分别持有引望 80%、10%、10% 股权,引望朝着股权多元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一个汇聚多方资源与力量的汽车智能开放平台初现雏形。
引望公司最大的优势无疑是 “背靠华为这棵大树”,继承了华为的技术、供应链、品牌价值等资源,但是作为新入局者,它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市场对引望这个新品牌的认知度尚需时日提升,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倾向于选择熟悉、信赖的品牌,如何快速打响引望知名度是关键;另一方面,尽管有华为撑腰,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望仍需证明自身独立运营、持续创新以及为车企提供定制化优质服务的能力,摆脱对华为品牌的过度依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在汽车产业的舞台上站稳脚跟,绽放光芒。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为车 BU 业务正式转入引望公司的同时,超 5500 名员工开启了新征程,他们的用工关系平稳转移至引望。华为充分考虑员工利益,老员工保留华为福利,让他们在身份转变中仍有 “娘家” 依靠;新员工虽不享有华为虚拟股及分红,但引望依据市场行情与员工能力,合理调整薪酬体系,确保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员工团队的相对稳定也是引望在接下来白热化的车企竞争中的一张“王牌”。
车企 “朋友圈”:合作共赢还是暗流涌动?
华为将车 BU 业务剥离,绝非退缩,实则是战略上的精准落子。一方面,华为能够回笼资金,聚焦通信、芯片等核心业务,持续深耕 5G、6G 通信技术,巩固全球领先地位;加大芯片研发投入,突破高端芯片制程瓶颈,为自身发展筑牢根基。

另一方面,车 BU 独立发展,可摆脱华为内部架构束缚,以更灵活姿态与车企合作,加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同时,华为转让 6838 项专利技术,为引望注入强大技术流,持续赋能汽车产业创新,自身也能从专利许可、技术服务中获取收益,实现技术资产的价值最大化。
赛力斯、阿维塔等车企入股引望,开启了车企与供应商深度融合的新篇章。自问界系列车型问世以来,吸引众多家庭用户,赛力斯次此入股引望后,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在技术共享上,赛力斯可提前获取华为车 BU 的前沿技术,如更精准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用于新车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在生产协同方面,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成本,确保车型高效交付。阿维塔科技作为长安汽车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与华为携手将凭借其智能科技配置,更有底气的冲击高端市场。阿维塔借助华为广泛的销售渠道与营销资源,车企产品能精准触达消费者,提升市场占有率,未来有望拓展海外市场,在全球智能汽车浪潮中争得一席之地。
除了现有“盟友”赛力斯、阿维塔之外,上汽、奇瑞、广汽等车企也在观望后,积极探寻与引望的合作契机,或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协同创新上深度布局,为产品迭代、品牌进阶谋长远。
引望作为新兴力量,成为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催化剂。其开放式平台吸引众多车企汇聚,加速智能技术在行业普及,促使传统车企加快转型,新势力车企强化优势。智能汽车供应链重塑,引望整合上下游资源,芯片、传感器等零部件供应更稳定高效,推动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高阶迈进。在竞争与合作交织的新生态下,车企加速技术创新、优化服务体验,催生如智能出行服务、车联网运营等新业态,为消费者勾勒出未来出行的美好蓝图,让出行更智能、更绿色、更便捷。(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孙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