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岂可拿“俄货”忽悠人

近日,全国各地商圈涌现的“俄罗斯商品馆”引起广泛关注。“俄货商品馆”“万俄优选”“俄货集市”……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都以 “硬核俄货”“官方认证”“源头直供”为卖点,吸引消费者。然而,不少网友指出,不少商品并非来自俄罗斯,而是中国本土生产。

数据显示,近一年,全国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数量显著增长,有的城市一个月新开73家“俄货店”。越来越开放的市场,让国外商品可以更快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但与此同时,不少“俄罗斯商品馆”也频频引发争议。有博主“揭底”,某些所谓俄罗斯商品,如俄罗斯榴莲糖、俄罗斯驼奶、牛筋肠等产品,在俄罗斯本土并不存在;还有媒体调查发现,众多“俄罗斯商品馆”里的商品为国产,奶粉的产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俄式纯猪肉肠的产地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水果燕麦的产地也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这些商品除了包装上有浓郁的俄罗斯元素,实际上与俄罗斯没有一点关系,大多属于打着俄罗斯商品噱头的“伪进口”商品。

消费者选择进入“俄罗斯商品馆”消费,就是冲着俄罗斯进口商品来的。显眼的“俄罗斯商品馆”字样,浓郁的俄式装修风格,再加上其中所售商品上多标注为俄罗斯文字,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店内商品来自俄罗斯进口的认识。对此,这些店铺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误导、诱导消费者的意图,这恐怕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认定和规范。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商家正是通过打造俄式风情,并巧妙利用“文字游戏”的方式,模糊产地信息,让非进口产品借着“俄罗斯商品”的名义卖出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赚取高额利润。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扰乱了正常市场环境。

目前,针对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多家俄罗斯商品馆已整改。就在8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息,通过对全市范围内47家“俄罗斯商品馆”类似店铺的排查发现,个别店铺宣传为“国家馆”,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官方背景,个别店铺俄罗斯进口商品数量占比过低,也自称为“俄罗斯商品馆”,误导性较强,已立案调查。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受到欢迎,这本是中俄民间友谊的象征,不该被无良商家用作牟利的噱头,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监管力度,让俄罗斯商品在国内市场健康、有序地流通。

(魏晓敏)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