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走狗”还是“牛马走”?袁枚“黑”了郑板桥

很多人知道,郑板桥对明代书画家徐渭(号青藤老人)极为佩服,自称“青藤门下走狗”。然而这很可能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故意贬损,两人的关系则是文艺史上一桩不大不小的公案。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内郑板桥肖像

“走狗”的说法源自袁枚的《随园诗话》,书中记载:

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然而袁枚的说法很可疑,二人的关系也颇为微妙。按现有史料,两人首次相见于乾隆十九年(1754)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召集的一次文化“沙龙”上,那年郑板桥62岁,袁枚38岁。

席中,袁枚赠诗板桥,诗中有“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板桥则回赠“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似乎有揶揄袁枚好色之意。

郑燮小像(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人相会11年后,郑板桥去世,又过了27年,《随园诗话》问世,“青藤门下走狗”之说自此不胫而走。书中还写郑板桥在山东做官时,听说袁枚去世的误传,“板桥大哭,以足踏地”,然而二人当时还未曾相识,实际情况是有误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去世,郑板桥听说后“设位而哭”。至于“走狗”的印章则从未发现,不知是袁枚误记还是恶意,已经被确认的是郑板桥有一方闲章“青藤门下牛马走”,被用在1758年的《竹石图》上。

清人徐兆丰在《风月谈余录》中收录了郑板桥自己整理的《板桥先生印册》,印文正是“青藤门下牛马走”,为吴于河所刻。徐兆丰写道:

“又某书谓先生尝自署为‘青藤门下走狗’,今按册内乃‘牛马走’,可证前说之诬。”

“牛马走”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首句:“太史公,牛马走。”意思是自谦为掌管牛马的仆役,郑板桥借“牛马走”表达他对徐渭的谦恭与崇敬,用典恰当且文雅,而“走狗”则是骂人的话,尤其是走狗后面再加上“郑燮”(郑板桥本名),难免让人联想其侮辱之意。

兰竹石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那么,袁枚为什么要用“走狗”形容郑板桥呢?有一种说法是两人的价值取向有分歧,袁枚喜欢结交达官贵人,并常借他们及学者名人之口标榜自己,而郑板桥则更关心民生疾苦,常常批判权贵和富人的骄奢淫逸。

清代舒仲山《随园诗话批注》中批评袁枚吹捧毕沅母亲的诗作,曾提到郑板桥骂袁枚。批注写道:

“毕太夫人诗既不佳,事无可说,选之何为?所以郑板桥、赵松雪(应为赵云崧,即赵瓯北)斥子才(即袁枚)为‘斯文走狗’,作记骂之,不谬也。”

他骂他是“斯文走狗”,他骂他是“走狗郑燮”,这也许是事情的原委。

然而“青藤门下走狗”的说法实在是太吸引眼球,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以至于后世把自称“走狗”当作崇拜的最高境界。齐白石曾写过一首诗:

青藤雪个远凡胎,

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愿九原为走狗,

三家门下转轮来。

青藤,徐渭也。雪个,朱耷(八大山人)也。老缶,吴昌硕也。九原,吕布也。崇拜到恨不能当走狗,老爷子绝对是“死忠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