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立足市场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协同、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模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因此,从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科教有效衔接,进一步实践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对于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双赢之举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是供需背离困境:企业被动参与特性。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视角审视,校企合作中的供需背离困境显得尤为复杂。我们常常听到“校热企冷”现象,但这一观点忽视了随着新产业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滞后成为了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瓶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这种供需错位使得企业的合作热情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整体效果。

二是互动层次困境:合作深度有待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着更高的期望与挑战。部分学校对合作的认知尚浅,仅将其视为解决学生实习的短期途径,忽略了在教育、科研、技术转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潜力。同时,双方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机制,校企双方往往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合作内容单一、规模受限,无法达成深度合作与长期共赢的目标。

三是固化僵化困境:模式创新相对滞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及其蕴含的深远意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把握。这种认知上的局限,使得这些院校在合作进程中往往陷入被动,只是一味地模仿和追随其他学校的既定模式,而忽视了自身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深度融合。这无疑限制了校企合作效果的最大化,也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

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

紧贴产业需求,构建课证融通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通过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进一步开放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和认证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证融通的特色化培养体系,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新质”人才。

强化“双师型”培养,促进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引进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校企合作培训等方式,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双向访问”通道,校企共培,双轨融通,合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项目,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依据技能岗位,打造多元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依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打造专业群平台实训基地、专业特色实训基地、跨专业技能拓展实训基地和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产教融合卓越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应以校企技术合作为“点”,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为“线”,搭建“点线”结合、层层递进的合作平台,如行业共同体、产业(企业)学院、职教联盟(集团)、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推动高职教育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践。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精准对接、靶向施策”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如中国特色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制培养等。这些模式能够更灵活地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模式创新,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路径需要以供给侧需求为出发点,紧跟产教融合热点,解决行业企业痛点,服务教育改革试点,通过人才供给、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展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担当和作为。

徐叶军(作者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CMMI理论的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562〉的研究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