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小黄瓜种出致富好门道(新春走基层)

腊月里,气温很低。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新街镇大荒地村的温室大棚,看到棚内温暖如春,蔬菜蓬勃生长,好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种植户周钰芳正在忙碌,一行行的土垄上,前几天刚栽下的今年第一茬黄瓜秧苗,钻出地膜,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周钰芳按比例配好水肥,背起桶子去浇苗。浇着浇着,周钰芳头上冒出了汗珠,看了眼大棚里挂的温湿度计,“嗯,温度有点高了,别热着黄瓜苗了,我这就去打开窗户透透气,降降温。”

“我家大棚占地面积5亩,全部种黄瓜,效益好得很。”周钰芳盘算着,“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村里合作社要现场分红,眼瞅着又是一个高兴年。”

像周钰芳这样的家庭,在大荒地村还有很多。全村65户家庭,有48户加入了合作社,跟着搞蔬菜大棚,日子都过得不赖。

别看如今村民日子过得红火,过去的大荒地村可不是这样的光景。“原来这里就跟村名一样,荒得很,没产业,环境还差。”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村合作社理事长张林保说,“转机来自于我们探索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联农带农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大荒地村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摆脱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

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牵头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和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组建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联合体。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参与生产并按协议分红;合作社将流转的土地以5亩为一个经营单位承包给社员进行生产。飞公司负责蔬菜种子选育,种苗嫁接、育苗,统一生产技术;农民负责种植、采摘,再由耘飞公司统一销售。通过这样的“双绑”,构建了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

刚成立合作社时,很多农户不看好,也不愿加入。建大棚,要先投钱,万一失败打水漂了怎么办?

张林保一咬牙,以个人名义为合作社申请了300万元银行贷款,又动员了14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技术都是耘飞公司的技术员来教,黄瓜成熟了,公司收走统一卖,我们跟着干就行。这么一合计,我们觉得指定能行。”周钰芳说,她家成了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之一。

仅仅两年功夫,合作社就提前一年还清了银行贷款,农户收入节节高。

“我们夫妻俩原来在外地打工,一年也攒不下多少钱,还顾不上娃娃念书。现在好了,回家种黄瓜这几年,我家的房子也装修好了,前阵子还买了辆小汽车,开上新车外出串门,别提多高兴了。”周钰芳笑眯眯地说。

说话间,那头开过来一辆电动车,下来的是村民周红斌,他去年返乡创业,第一次跟着种黄瓜就尝到了甜头。

“我起先在外打工干厨师,但还是觉得在家门口就业好。去年,我听说村里在搞第二期‘双绑’大棚基地建设,就回村种植了两亩半黄瓜,没想到第一茬效益就不错,今年还要继续跟着干。”周红斌说。

近年来,大荒地村已有21位40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大学毕业生4人。如今,他们个个都成了合作社的黄瓜种植技术骨干。

“如果当时不踏出这一步,现在就没有这个产业。过去,大荒地村民小组一年仅有不到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如今,村集体经济连年增长,2024年突破了20万元。经济发展起来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你看我们村多美啊!”张林保领着记者在村里头转悠,整洁的柏油路向村庄深处延伸,路旁的月月红开得红艳艳,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房点缀其间,白墙黛瓦与民居彩绘相映成趣,一个花园式的村庄跃然眼前。

这几年,村里办起了“村晚”,全村人一起吃年饭,现场分红,举行村民趣味运动会,其乐融融,还吸引了周边村民乃至县内外游客参加。

“今年‘村晚’,你打算参加活动?”记者问。

“要是办拔河比赛,我肯定要上的,图个好兆头嘛。”周红斌笑着说。

“现在还有城里来租房过年的人嘞,再往后,我们打算把餐饮、民宿也搞起来,再办一个老年幸福食堂和幼儿园,发展乡村旅居产业,让大荒地村不仅‘面子’靓,‘里子’更美。”张林保说。

(吴开、张化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