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21年起,省财政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设立省级生态环境成果转化与推广类科研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申报,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支持22个项目,下达补助资金3860万元。近年来,省财政多维高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构建五大机制,以财政政策的“含金量”提升生态环境的“含绿量”。
【青蓝之问】提升生态环境的“含绿量”省财政有哪些创新机制?
【关键词】生态环境;财政;创新机制
【大咖说】江苏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一级主任科员戴苗苗:
近年来,省财政构建了五个新的机制,分别是:减污降碳挂钩的财政政策机制、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重点来讲讲减污降碳挂钩的财政政策。
我们在2023年修订出台了新的财政政策体制,按照“排污付费,低碳发展,考核返还,提升奖励”的基本思路,确定修订原则,一是突出减污降碳问题导向,适当调整挂钩标的和统筹标准,比如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统筹资金调节因子,对完成省定任务的进行资金返还,对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的进行资金奖励; 二是力求统计口径精准科学。针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将原政策中按照生态环境部门赋予的总量配额统计口径调整为统计部门法定的实际排污量统计口径,数据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
“美丽江苏——江河湖海青蓝行”系列主题活动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承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举办,旨在助力美丽江苏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
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孔德信 李先昭 王男 张晓蕊 朱姝 封颢 昝寻寻 笪颖 刘健 潘祥海 印丹 刘畅方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