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李华们”收到了回信,爱与善意终有回响

近日,因TikTok在美国面临禁令,习惯在该平台分享生活的美国网友“转战”小红书,他们自称“TikTok refugee”,带着好奇开启了一场东方社交之旅。先是用“支付猫税”分享宠物照片,拉近与中国网友的距离,而后一封封“给李华的回信”更是将交流推向高潮。

曾几何时,“李华”是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频繁出现的名字,大家无数次以他的名义,在试卷、作业本上给虚构的外国友人写信,倾诉着自己的生活、梦想与对世界的好奇。那些信件,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却一直未曾得到回应。如今,外国网友们精心录制的回信短视频,让中国网友感慨万分,曾经的青春期许有了回应,多年前抛出的纸飞机终于又飞回了手里。

我们看到,外国网友们积极参与到中国学生的学习互动中,热情地帮忙解答英语完形填空,中国网友则在线讲解数学题。当外国网友举着写有“小丑竟是我自己”“带你吃好果子”等中文网梗的图片,满脸疑惑地寻求解释时,中国网友们也会耐心地在评论区详细阐述网梗的起源,并附上精准的双语翻译。一来一往间,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反而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

这场互动无疑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赛博社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时空的距离被无限缩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屏幕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坦诚地交流着职业技能、薪资水平、生活成本等现实话题。外国网友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包容与开放,而中国网友也惊讶地发现,课本里那些熟悉的外国名字背后,是和自己一样,在生活中努力奋斗,面临挑战的普通人。这种信息的共享,让双方能够以平等的姿态相互了解,建立起信任与友爱的桥梁。

从曾经中国努力通过各种渠道“看世界”,到如今世界主动借助社交媒体“看中国”,这一转变意义非凡。在这场看似偶然的“社交迁徙”中,无论是中国网友还是外国网友,都收获了珍贵而难忘的回忆。那些跨越种族、时空、异见和隔阂的问候与分享,通过字符和视频的形式,传递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温暖与力量,证明了爱与善意的互动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展望未来,尽管我们无法预知这场社交热潮会持续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通过真诚交流和善意互动所能激发出的无限可能。

(张洁茹)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