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乙巳蛇年
江苏无锡接下了
总台春晚分会场
这波“泼天的流量”
“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
在此次无锡分会场的舞台上
将会出现哪些精彩表演?
会不会和运河文化有关?
期待值已拉满!
当我们脑洞大开
突发奇想
穿越时空来到古代
在运河畔举办一场“春晚”
又会有哪些有趣的节目呢?
戏曲
几百年前的江苏扬州,曾经举办过一场官方组织的大型戏曲演唱会。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冬天,乾隆皇帝准备第五次下江南,临行前,朝廷向各地发出征召令,让地方戏曲班子赶往扬州,皇帝要在这里听一场大型堂会。这次汇演不分高雅粗鄙,即不分所谓的“雅部”(可以理解为高雅的昆曲)“花部”(可以理解为通俗的唱法)。

第二年正月,乾隆皇帝在大运河上开始了第五次南下之旅,抵达扬州时,等待他的是弋阳腔、秦腔、徽戏、罗罗腔、柳子腔、勾腔……为了让皇帝尽兴,扬州府在运河边文峰塔下的“扬州三湾”专门搭建舞台,《扬州府志》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此次堂会,实乃空前未有之盛举。”
乾隆皇帝离开后,戏曲班主们发现自己“火出圈”了,大家一合计,索性沿着运河一路北上去京城,边走边办“巡演”,各种曲调、唱腔来回切磋,也为后来京剧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国粹京剧孕育于运河两岸,也随着运河传遍天南地北。
音乐
古琴悠扬,唢呐欢庆,琵琶醉人……听一听生长在运河边的曼妙器乐,给耳朵来一场“马杀鸡”。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提到古琴,就必须说起《广陵散》的故事。东晋文学家嵇康临刑之前,抚琴奏《广陵散》,慷慨赴死,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广陵”指的就是扬州,“散”则是引乐曲的意思,这首曲目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
唢呐,大家就更熟悉了。明代王磐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中有这样的曲词:“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的曲目很多,大运河沿线最有代表性的徐州唢呐艺术到今天还保留着相当多数量的古老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山坡羊、朝天子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是中国著名的古典乐器。清末民初,江沪浙一带先后出现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等,这些处于大运河流域的琵琶流派,与运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熟悉的评弹、说书、戏曲等演出活动,也少不了琵琶的伴奏。
舞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许多对古代人跳舞的初印象,可能来自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惊鸿舞”。不止“惊鸿舞”,古人的浪漫和激情超乎你的想象,在大运河畔,千百年来诞生并传承下了许多传统舞蹈,如余杭滚灯、邳州跑竹马、京西太平鼓、狮子舞等。
其中,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余杭滚灯不仅好看,而且十分神奇,它的道具是一个怎么翻滚都不会灭的“灯球”——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在这个竹编的圆球体的中心,悬挂有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只滚动的灯,远远看来,就像武林高手用内力在操作火球。

这种舞蹈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写道:“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杂技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
吴桥杂技诞生于河北沧州吴桥县,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大运河贯通后,沿河流域码头、城镇兴起,吴桥杂技随着运河传播,带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色。

吴桥小马厂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上,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蝎子爬、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场景,例证了吴桥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年杂技文化。该壁画现藏于吴桥杂技博物馆。
在明代,吴桥杂技中的“马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明万历年间,时任工部尚书的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回老家吴桥探亲时,看到家乡艺人们的马术表演后,写了一篇《游南园记》,记述了当时观看表演的盛况:“人马相得,据鞍生风,蹄蹴电飞,着眼俱失。急于雾中细辨之,见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欹,或抢或脱,或跃或立,或顿或侧。时手撒辔,时脚蹑蹶,时身高蹬,以为势将坠矣,而盘旋益熟。”
怎么样,想象一下,人在马背上表演各种复杂的技巧,是不是非常拉风!
说书
《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开封城的角落,聚集着正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凉棚下,一个蓄着胡须的老者端坐在桌案前,十来个人聚精会神地围绕在老者周围。另一个说书人胡子更浓密,似乎也更受欢迎,在一家肉铺前开起了书场,围观的听众约有二十个,还有拼命往前挤的孩子。

说书讲故事,是古代艺人沿着大运河孕育和发扬的艺术。
苏州评弹、扬州评话风格细腻、注重细节,内容多是儿女情长,缠绵悱恻,引人入胜;“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山东快书语调高亢,激情澎湃;北京评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至今颇受大家喜爱……
你知道吗?北京评书和江淮一带的评话看似遥远,其实是有共同渊源的。据说评话鼻祖柳敬亭随清漕运总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将说书艺术留在了京城,成为北京评书的雏形。
可以想象
即便没有网络和电子产品
千百年前
在大运河沿线生活着的人们
也同样享受着
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
观赏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春晚”
还有8天
春节就要来了
今年
你准备和谁一起看春晚?
最期待哪些节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璞 张洁茹
资料来源:
荀德麟等.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等. 大运河画传.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2.
王志军. 京杭大运河流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历史价值与作用.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
中国新闻周刊、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央视财经、现代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