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这里的AI“慧”种地

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里,范迪芳和AI一起“搭班”打理。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1月17日13时,南京江宁区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一处玻璃温室大棚内温度升到26度,天窗随即自动打开,循环风机也转了起来。

正在给番茄藤修剪老叶的范迪芳,当了大半辈子传统农民,对此早已见惯不怪。今年63岁的她就住在附近,每天步行5分钟上班,一天劳作七八个小时。“我只负责采摘、落蔓、打叉这些小活儿,至于施肥浇水、温度湿度,都是AI说了算。”

啥AI这么厉害?范迪芳用手指了指大棚角落,“瞧!就是北面那个1米来高的白色铁皮柜”。

走近看,表面印着“设施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柜”,正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角儿。旁边还有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显示屏上有一行字:“一区当天已实施一轮施肥,施肥量为3600毫升”。手指轻触菜单切换,棚内各区的日常管理情况一目了然。

AI犹如这个农业科技园的“数字大脑”。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

“看着其貌不扬,用起来可是灵光着呐!植株渴了、热了、病了,它都能掌握和应对。”园区副总经理王铁军介绍,这套AI系统能通过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传感器感知四季变化,通过输配水管网、滴箭头等“循环系统”输送水分养分,通过湿帘、风机、天窗、保温、遮阳等“运动系统”调节室内温湿环境。

眼下,这栋34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种着佛罗伦萨、桃太粉等8个番茄品种,现已陆续成熟。

自打用上了AI,王铁军觉得,“做个新农人还挺省心的,这20余万元花得值”。他掰着指头细说起由此带来的成效:以前需要4个人管理,现在只要2个;它还有个手机小程序,不论人在哪里,都能对棚内情况了如指掌;产量也随之大幅提高,以太粉品种为例,全年亩产达2万斤,较之前增加了1/3。

借助AI种植的番茄陆续成熟。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这套系统确实也不是“无名之辈”,它在江苏省农科院的实验室已经“喂”了10年数据。2024年,江苏省农科院还靠它一举斩获“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该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任妮说,目前,这套系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南京国家农高区等地的智慧农业上大显身手。

AI种地真这么管用?王铁军不搭话,顺手摘下一颗粉红的番茄递过来:“尝尝有没有小时候的味道。”

记者一口下去,果真又沙又甜!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