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特钢强则钢铁强,特钢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了一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去年12月,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我省苏南特钢材料集群成功入围,成为特钢这一赛道上的唯一“占位者”。

瞄准世界级苏南特钢及高端合金材料集群,集群的下一步怎么走?1月22日,苏南特钢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会在南京召开。相关部门、业内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商集群未来发展之路。
这个集群何以入选“国家队”?省工信厅原材料工业处处长陈姗姗现场亮出了一组组“第一”“唯一”——
产业规模全球第一。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8200亿元,特钢及高端合金产量约3000万吨、占全国比重近30%,位居全球首位。

科技创新实力强劲。集群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7%,是行业平均水平(1.56%)的2倍。 集群拥有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苏州实验室”、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8个。
优质企业不断涌现。集群拥有规上企业近60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余家,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矩阵。兴澄特钢重组青岛特钢、大冶特钢,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龙头企业,特钢综合竞争力长期居全球前列。
产品竞争优势显著。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工具钢、高温合金等五大类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均超30%,居全国首位,南钢有109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兴澄特钢轴承钢产销量连续14年世界第一。
数智赋能走在前列。集群创建国家级智能工厂2家,打造国家级5G工厂10家,建成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远超行业72.5%的平均水平。

作为集群的牵头城市,南京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大力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特钢及高端合金产业链。南京市副市长蒋敏介绍,南京依托南钢、梅钢等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国内外重要的高性能特种钢板生产基地,9%Ni(镍)钢、大厚度止裂钢等100多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特钢产品占全市钢铁产业比重提升到70%。同时,南京依托数智发展优势,全面推进钢铁产业“智改数转网联”,产业集群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南钢成功创建国家级智能工厂,并建成行业首个一体化智慧运营中心。
成绩有目共睹,但在集群发展进程中,诸多亟待攻克的难点同样不容忽视。“集群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领军企业和自主知名品牌等方面仍有差距。”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说。
“我国特钢占钢铁总量比例不到10%,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提升空间广阔。”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事业发展处处长周翔认为,特钢行业面临钢铁行业整体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原燃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经营压力加大。
省冶金行业协会会长陈建华提出,中国特殊钢行业在技术能力、产品结构、市场集中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我国高端特钢产品与国外仍有明显差距,如对夹杂物的控制等方面,新合金开发方面,且国外先进企业已经实现智能化冶炼;工业发达国家的特钢产量一般占粗钢比重较高,而我国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钢行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

去年。苏南特钢材料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既是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推动特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现场,打造世界级苏南特钢材料集群,江苏发布了“路线图”——《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建设方案》,分两个阶段提出了集群发展目标。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共建合作协议签订,特钢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揭牌。
到2027年:集群发展质态进一步优化,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7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120家,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5家,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28家,主导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达到1万亿元;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数量增长到25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以上,突破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50项以上,国际专利授权量增长到250件以上,主导及参与的国际标准数量增长到25个以上。
到2035年:集群高端品种市场占比提升至40%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取得全面突破,努力建成特钢及高端合金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钢及高端合金材料技术创新网络;集群数字生态体系持续完善,建成统一的智慧管控平台,实现集群产品开发、检测表征、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境外园区和“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项目多点开花,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集群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何以达成目标?《建设方案》明确,苏南五市将全面聚焦“1+3”发展定位,聚焦国家产业需求和战略所需,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产业航母,为全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南力量——
打造“1个中心”:领先的特钢及高端合金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3个阵地:全球领先的特钢及高端合金材料先进制造基地、全球知名的特钢及高端合金领域开放合作高地、全球享誉的特钢及高端合金行业人才集聚胜地。
“下一步,苏南五市要在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技术创新、数智赋能、绿色转型、培育优势企业方面取得突破,合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石晓鹏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