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等外语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服务时代之需,培养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中国外语教育始终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新时代,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必须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创新知识体系,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翻译人才、传播人才,面向世界传播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在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同时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特别是随着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以及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日益递进,中国在与拉美的战略合作、人文交流与贸易往来中,对西班牙语人才呈现更高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西班牙语教育更应适时把握机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且具备优秀外语能力,通晓多元文化的高端人才。
结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建议在西班牙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中以“产出”为导向,将思政育人、科学育人和专业育人作为课程建设的最高要求与教学核心,把思政教育融入语言教学全过程。即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目标,在重视语言实践能力、语言服务意识的同时,促进理性思辨能力的提升。既帮助学生积累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也促使其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及价值情怀。
课程内容的重构。建议在课程教学中首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推出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中的《西班牙语演讲教程》。该系列教材旨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融入外语类专业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课程,有助于外语学生掌握中外权威翻译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从中汲取翻译技巧、领会话语策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西班牙语演讲教程》主课文全部选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权威文献,在课题活动设计与课外延伸练习等环节辅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和数据,坚持中国立场与全球视觉相融合、宏大叙事与个案解析相配合,理论思辨与实践观照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系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历史性、世界性贡献,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教学的实施。西班牙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共有10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合到内容教学中。建议每单元安排4学时。鉴于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构均由导语、课前预习、课文、口译练习、拓展练习、课外练习等几个部分组成。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教师应率先阅读原著,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理念,首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前检索相关文献,结合相关治理实例,理解和阐释课文内容,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内在逻辑。教学过程中,要以语言产出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活动,进行主题内容学习和口译技能训练,敦促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口头产出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意识,提高用西班牙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课后指导学生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演讲等拓展练习,提高融通中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实践中,西班牙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考评体系要从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两个维度,围绕价值观塑造与口译知识能力的习得等,对教学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科学引导教师将思政融入考评体系中,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评,并通过加大文化素养、爱国理想信念、思维视野与思想观念等维度的评分比重,确保思政内涵的有效延伸,以此实现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西班牙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突破了技能型教学和知识传授型教学的传统分野,将语言学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为一体。主要实现路径可以归纳为:细读原著,理解中国;产出导向,讲述中国;合作探究,融合发展。要全方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夯实语言基本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现阅读能力、口译能力、演讲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步提升。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加深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学会从跨文化视角科学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并实现有效传播与输出。
冯 瑶(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扬州大学“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程建设〈扬大教务202401号〉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