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余年峥嵘岁月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瑰宝和思想精华。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政治品格、价值目标、革命信仰等,能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强大势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校准价值坐标、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实践。
整合教学内容 制定巧妙融合“配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赋能高校思政教学,要加强内容整合,统筹内容体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效力。高校思政课程既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精准融合与巧妙渗透。
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制定巧妙融合“配方”。加强思想教化,择取恰当的内容素材和理论观点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宝贵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滋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侧重讲道德与法治,应当精选一些具有显著教育价值和文化共识的宝贵精神品质以及革命精神,将其融入内容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侧重讲理论体系与重大历史史实,应重点以历史事件、时间进程为主线,融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演变、丰富、完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轴,帮助学生搞懂弄通时间节点、事件与精神之间的逻辑脉络。
创新教学话语 形塑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应注重转变话语表达策略,丰富话语体系。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情境相融的表达方式,以及前后对比、悬念设置等手法,讲好讲深、讲透讲清中国故事、革命故事,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多种叙事策略和教学理念将故事、道理讲深讲透。实施交互式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学模式。主动引入案例探究、情景再现、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阐述清楚。主动将宏大话语叙事、学科话语叙事、生活话语叙事、大众话语叙事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具象化的案例素材、榜样性的英雄事迹、真实存在的历史史实、撼人心魄的革命事件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讲述理论观点、革命经验、思想成果的过程中,将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同时,以发布作业、课堂讨论、在线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真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来时路”,形塑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此外,围绕时代热点,将新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和案例素材融入思政课中,用诸如脱贫攻坚精神等内容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用青春智慧和创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丰富教学手段 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二者的融合实践,需要注重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创新,从而打造集思想性、互动性、智慧化于一体的思政课堂。
依托数智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在内容呈现、主体互动、课堂教学、作业发布等方面的功能开展智慧教学,提升育人实效。例如,借助学习强国、“数字思政综合服务云平台”等,搜集各类优质内容素材,完善内容体系;借助雨课堂App、慕课App、网易云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直播教学,凭借多模态的内容呈现方法和实时沟通互动,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校际合作理念为指导,开发“思政金课”,以广延性、泛在性的课程支持体系帮助学生自觉赓续红色基因。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校报校刊等,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报道和宣传,引导学生自觉将其入脑入心。定期开展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的知识竞赛、文艺活动、诵读活动、党建团学活动、知识讲座、演讲活动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含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元素的文化宣传墙、文化长廊、文化步道,引导学生在“打卡”“回望”“行走”中品精神内涵、明使命担当、强政治素养。
刘达蔚 雷旭曦(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育人研究”〈项目编号:Z2331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