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两种年,一家亲

“汤圆煮好了,快来吃!”大年初一早上,索朗巴珍用藏式瓷碗盛好汤圆,端到客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汤圆、聊着天。窗外的八廓街灯笼高挂,巷道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

1月29日,大年初一,索朗巴珍在拉萨老城区的家里煮好汤圆递给家人。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索朗巴珍是孙建学的妻子,他们的家在拉萨市八廓老城区里的一座大院内。

1979年,17岁的孙建学离开甘肃老家,背上行囊,来到波密修路,后来又当道班工人,一干就是35年。

“刚进藏那会,春节基本都是在道班里度过的。炒几个家常菜,一瓶白酒,大家围坐一起,就是年夜饭的全部。”他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一想到自己修的路能让人们回家过年,“心里还是暖的。”

孙建学曾参与过通麦大桥的修建。随着一条条公路、隧道、大桥的修通,西藏与祖国各省份的联系越加紧密,物资进出更加便捷,过年饭桌上的食品也逐渐丰盛了。

“以前过年只能吃到几种菜,水果更少。”他说,如今在超市里随时能买到新鲜的车厘子、火龙果等,随时能和家里人视频通话,很多乡亲也都开车回家过年。

1月29日,孙建学叫上孙子和老家的家人视频拜年。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那条路、那座桥,不只修给别人,也是修给自己的。

在波密修路期间,孙建学收获了家庭,与索朗巴珍结为夫妻。

“小时候在家只知道过春节,结婚以后才知道西藏还有一个藏历新年。”孙建学笑着说。

婚后,他们家每年享受“双倍”年味。

每到春节,贴对联、包饺子、守岁,红红火火迎新春;到了藏历新年,家里要摆上切玛盒,家人穿上藏装,围坐一起吃羊头、喝酥油茶,感受不同的年俗。

退休后,孙建学和妻子搬到拉萨居住。大院里生活的邻居来自全国各地,有藏族、汉族、回族……

“过去大家各过各的节。”孙建学说,多年相处下来,大家的关系也越来越近,很多节日也会一起过。闲暇时间,大家还会结伴去茶馆喝茶聊天。

今年,他特意挑选了一副“乐接新春富贵财 喜迎好运平安福”的对联贴在门口,“也向院子里的街坊邻里们送上一份祝福。”他说。

1月29日,孙建学翻看手机上留存的年轻时修路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新年的阳光洒在八廓街的青石路上,街头巷尾弥漫着过年的喜庆。再过一个月,藏历新年将到来,新年的祝福又会在这里响起……

在这座“日光城”里,两种交融的年俗,汇聚成团结温暖的光芒,照亮每一户人家。(记者蒋梦辰、晋美多吉)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