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舶来神”→少年英雄,从古籍中看哪吒的“养成”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月6日16时许,《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突破6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60亿的电影。影片中,这个烟熏眼、朝天鼻、鲨鱼齿的少年英雄,掀起了国产动画热潮。

其实,哪吒的原型最早要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其形象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也经历了多次演变才最终定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哪吒。

敦煌毗沙门天王像

据考证,古印度佛教大师马鸣著的《佛所行赞》是最早提及“那吒”的佛经:“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在佛经中,他“三头六臂”的形象颇为独特,常以童子的形象出现,随父亲一起护持佛法,神通广大,降伏魔障。

唐代以后,佛教中的那吒形象与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哪吒被逐渐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被尊为“中坛元帅”。南宋时期,李靖演变成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宋《五灯会元》一书中,首次出现了哪吒“剔肉还父”的故事,这让其从佛教护法转变成为了道教的神仙道童,形象逐步扎根于中国本土。

明朝,哪吒的形象逐步定型,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妻)素知夫人。”其中所描述的哪吒的叛逆性格、追随世尊、莲花化生等元素都被后世继承了下来。

清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画像

而哪吒的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来源于明代《封神演义》,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哪吒的典型形象得以定型,经此“重塑”后的哪吒,完全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语境,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神话人物。

被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的《封神演义》,在十二回到十四回对哪吒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塑造:哪吒是阐教仙人太乙真人的弟子,原为“灵珠”转世,投胎为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子,母亲为殷夫人。哪吒出生时是个肉球,自带法宝“乾坤圈”和“混天绫”,自幼神通广大,七岁时已能呼风唤雨,神力非凡,性格桀骜不驯,带有叛逆色彩。

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画像

书中还记载了“哪吒闹海”的经典故事:哪吒在东海口九湾河洗澡时,用混天绫搅动海水,导致东海龙宫震荡。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前来问罪,被哪吒打死并抽去龙筋。

打死敖丙引发一系列冲突,龙王水淹陈塘关,哪吒“一人行事一人当”,为了不连累父母百姓,选择自刎谢罪,并“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以断血缘之债。最终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哪吒以莲花化身重生。重生后的哪吒成为了姜子牙伐纣的重要助手,作为先锋大将屡建奇功,击败张桂芳、魔家四将等商军强敌。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天真活泼、自由反叛,拥有着勇猛无敌的战斗力,融合了神话、伦理与英雄主义,成为了影视、文学和民间信仰中的经典角色。

明刊本《新镌全像西游记传》中哪吒大战孙悟空

同样被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的《西游记》对哪吒的过往着墨较少,更侧重其作为天庭战将的角色。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拥有三头六臂,手持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斩妖剑等法宝,在《西游记》中,他曾“降服九十六洞妖魔”,曾协助孙悟空降服牛魔王,其性格刚烈,法力高强,同时不乏少年心性,哪吒的存在丰富了天庭神将体系的层次,也为取经路上的降妖故事增添了道教神话的色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