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双减”三周年总结、转段、深化的关键之年。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双减”、科学教育工作典型案例。近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2024年度全国“双减”及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2024年“双减”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中小学科学教育深入推进,校外培训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学生成长环境日益改善,家长教育焦虑持续缓解。
其中,江苏省多个案例成功入选。《江苏徐州云龙区“数智力”激活教育“成长力”打造区域减负提质良好生态》《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333”模式:提三力强管理促减负》入选2024年度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江苏无锡注重前瞻、创新、协同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江苏苏州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全面推进“科学馆里的学校”建设》入选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一起来看——

营造区域减负提质良好生态,徐州市云龙区以“数智力”激活教育“成长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徐州市云龙区整合精准教学、作业管理、智能研修、综合评价四大平台,建设区域数据大脑,以大数据驱动课堂教学、实现了教育数据的治理与共享,探索形成了“智慧研、精准教、个性学、多元评”一体化流程,以“数智力”激活教育“成长力”。
据悉,云龙区应用精准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流程再造,形成了多样态的“开放自主学、结伴互助学、精准有效学、持续深度学”的云龙“四学”模式,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走向教育智能化支持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
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了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流程。教师根据学生薄弱项,布置“靶向作业”,通过“一生一案”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布置学生作业的个性化,有效改变了传统作业内容单一、学情难以精准有效分析的情况,让“关注每个儿童的学情”成为可能。
基于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云龙区收集整理各学科的优质资源,统一制作成“云码”,供学生扫码学习,满足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个性化复习的需要。在区域“云码云学”行动的基础上,各校鼓励学生录制“云码”,推进了“云码”2.0的迭代升级。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的“讲题小先生”、公园巷小学教育集团的“有声改错题”、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的“劳动小能手”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云龙区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与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联合成立了云龙区教育评价中心,在各校遴选首席评价官,形成了“模型建构—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评价应用”的常态工作流程。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了以“德、智、体、美、劳”为五个维度27条考察指标。云龙区从“师德修养、学习培训、教学实绩、教育科研”等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常态化的集团、校际差异系数分析,推进区域、集团、校际的优质均衡发展。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显减轻,泰州医药高新区创新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方法
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起,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教育局以“333”模式,有效促使作业减负工作落实落地。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比对,全区反映作业负担重的学生已由3年前的20.27%降至现在的4.87%,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显得到减轻。
将“解读政策”强化意识和“明确责任”厘清边界相结合,针对作业管理三方主体(区局职能处室、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将4项跟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条目梳理并分层加以解读,以此建构各归其位、联合协同的管理态势。
有效防范作业管理“形式化”,出台《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控量提质实施意见》《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完善并明确作业减负提质工作的制度性要求和保障性机制,使区级管理有法可依,校级管理有章可循。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服务力,线上定期开设专题讲堂,线下开展“教有实访 育有良方”家庭走访,校家沟通有效解决家长作业管理的错位、缺位问题。
构建“常态督查、智能管控、双重监督”的“三环”监控体系,有效防范作业管理“短时化”,形成闭合回路,促进标本兼治。开发数智赋能作业管理项目,学校通过“智能管控”平台实时监控各班各科作业时长、作业质量、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以及纠错巩固等情况。对作业管理三类主体实施双重监督。班级借助“作业备案单”统筹协调每日家庭书面作业总量,确保学科作业比例科学合理;学校随机调查学生作业时长并与“作业备案单”加以比对,差异较大及时沟通、勒令整改。3年来,督学作业管理月度督导任务完成率、全区中小学教学视导覆盖率均达100%。

国家统计局“双减”三周年成效调查显示,江苏“双减”总体满意度超过91%。江苏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230万名青少年参与全省中小学生实验操作大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科技类社团数量比“双减”前增长51.76%,学生参与科技类社团的时长增长97.6%。
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全学段贯通式工程教育课程图谱,无锡中小学工程教育破除学段间壁垒
无锡市在对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进行宏观部署的基础上,鼓励各市(区)、校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探索,形成了一套兼具稳定性和适应性的中小学工程教育方案。出台《无锡市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无锡市深化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研发工程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研制专用学习空间建设标准”“完善工程教育专家智库”等5大行动15条举措。鼓励各校以项目、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创新。
各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无锡市构建“465”现代集群中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产业,依托中小学工程教育优质课项目及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培育导向型课程和龙头性课程。形成了小学阶段“基础必修”、初中阶段“兴趣选修”、高中阶段“发展专修”的全学段贯通式工程教育课程图谱。探索实施科技特长生制度,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成立江阴高级中学工程教育发展联盟、无锡市环境工程教育联盟,以项目试点的形式推动各学段工程教育一体化建设,破除学段间壁垒,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充分发挥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与8所高校陆续签约,共建“复旦大学物理医学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实验室”等;无锡市江南中学与东南大学合作并签订“初中生工程思维发展与培养研究”协议,在高校帮助和指导下做好国家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工程教育中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做好准备,实现了工程教育与高校育人的“双赢”局面。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工程教育活动的形式,江苏省天一中学与康明斯公司等共建创新实验室,形成了30个项目实践共同体;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组织学生赴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临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开展工程教育研学旅行。由市教育局牵头,在校外设立30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工程教育“社会大课堂”作用。
打造“科学馆里的学校”,苏州这所学校着力培养“五小院士”
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建设多个主题式科学馆,学生学习环境具有科学馆式的情境。“建设科学馆里的学校”意在凸显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
校内自建科学教育的多主题实体馆:科学蒙学馆、科学博物馆、科学格致馆、科学研习馆和科学笃行馆等。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共建多样化科学教育场域,与高精尖企业等建立科学教育的多元化实践基地。包括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共建能源与环境实验室,与京东方数字艺术馆建立眼科学实践基地,与苏州市青少年科技馆建立宇宙探秘实践基地。
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标“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开发基础类、拓展类和创新类等三类科学馆里的进阶课程。具体来看,开发基于实验技能提升的基础类探究课程,这类探究课程主要在科学蒙学馆和博物馆里进行;探索基于探究方法掌握的拓展类探究课程,这类探究课程主要在科学蒙学馆和格致馆中进行;开发基于质疑能力培养的创新类探究课程,这类探究课程主要在科学格致馆、研习馆里或笃行馆进行。
“五小院士”好少年是学校校本培养目标,“五小院士”的共同特征是拥有“完整少年”品质,包括幸福的童年生活、丰富的社会经历、完满的情感体验。学校围绕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确立“五小院士”的评价类型,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在一年半的办学实践中,学生有好奇、会质疑、能创造的特质初步形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图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