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植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记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新的艺术形式、艺术种类也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产生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史,任何艺术的繁荣都离不开创新。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关键也在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全面更新,而是要以艺术自身特色为基础,在保留珍贵遗产的同时,满足新时代群众的精神诉求,增强艺术自身的生命力。
在新技术不断进步、网络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从借鉴现代艺术形式、运用现代技术、丰富内容主题、进行跨文化艺术融合方面入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上,以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健全的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链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的高效传承。
借鉴现代艺术形式,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历经五千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整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艺术形式为更多人所接受,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相互结合,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表演者可以在唱腔方面结合现代歌剧、音乐剧的表演,以其他艺术形式来展示戏曲艺术。北京京剧院编剧的沉浸式戏曲题材音乐剧《金风玉露》,既包括15段戏曲唱段,又包括大量流行音乐与西方舞曲,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交汇的魅力。
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扩大艺术影响力
从传播角度出发,借助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作品数字化,方便人们进行欣赏;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等数字技术,进一步增强经典作品的互动性与可参与性,如2021年河南春晚使用5G、AR技术将歌舞表演与博物馆场景结合起来,创作出《唐宫夜宴》等优秀节目;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微信等网络传播平台,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力度、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范围。从保护角度出发,可以借助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数字档案库,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邀请专家应用数字修复等技术,帮助复原濒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遗产。较为成功的案例如修复专家借助AI算法修复了四川宝梵寺的《达摩朝贡图》,成功保留了作品原有的艺术风格。
实现内容主题创新,丰富现代艺术内涵
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形式和艺术的创新都属于外在变化,内容主题才是决定其内涵的核心部分。随着人们精神诉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就需要结合当代现实,将能够反映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融入传统文化艺术中。例如,借助戏曲的形式,反映家国情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性光彩等当下热点问题;在传统美术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反映新时代年轻人审美的日常化、普遍性,使美术成为表达普通人精神诉求的途径。荣获2024年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现实题材越剧《钱塘里》,通过一场车祸牵扯出两个家庭的故事,释放出令人感动的人性光彩。
助力跨文化艺术融合,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在国际交流空前旺盛的全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应当逐步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展览、演出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推向世界。例如,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其开幕式展示了60多个非遗项目,其中包括浙派古琴演奏、越剧戏曲表演等;又如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导举办的元宵灯会全球24小时直播,向全世界观众展示哈尔滨冰灯、自贡灯会等。此外,可以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
政府加强支持与引导,形成良好传承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要结合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面临的困境,制定支持政策。例如,针对财政困难、保护与传承经费不足的现象,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项目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针对传统文化艺术统筹规划不完备的问题,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打通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壁垒。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各部门之间要明晰各自的职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上,能够做到相互衔接、各司其职。同时,政府要注意采取引导性措施,如设立艺术类竞赛、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利用税费补贴等手段释放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推动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从企业角度出发,文化艺术主题相关的企业应当相互联合,共同创造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
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促进文化传承人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仅靠民众自发的传播远远不够,还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纳入教育体系。对于学校而言,可在校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主题课程;注重与科研机构、艺术团体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的应用,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对于家庭而言,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如带领孩子欣赏优秀传统戏曲、绘画作品、表演等,激发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对于社会而言,文化馆、艺术中心等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社区活动等契机,通过文艺演出等方式推动对学生的教育。例如,河北滦州市开展的“评剧文化进生活”活动,让各小区居民持续接触评剧文化,促进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打造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链,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文化企业则应当加强集群发展,打造文化艺术产业园区或基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辐射度。此外,文化艺术产业还可以与旅游、科技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文化艺术产业链条。较为成功的例子有河南洛阳的文旅项目,洛阳市持续推动研学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以各种文化节为载体,积极促进洛阳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