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 | 动物园屡屡出圈的背后

近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饲养员为一只离世河马手写讣告”的话题引起关注,这不是该动物园第一次为动物写讣告,但每每有相关话题,总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共情和支持。在网络平台上,关于动物故事的“书写”,一次次让红山森林动物园出圈。

这些故事何以打动人?有人说,可以从中读出对动物的尊重,这些动物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名字,而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这种尊重,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身情感的一种慰藉。从为离世动物撰写悼文,到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个人证件照,再到还给动物“不出来见人的权利”,红山森林动物园一次次动物保护的人文实践,都会在网络上形成一波对理解动物、尊重生命的话题引领。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动物园自身发展理念的转变,也呼应了社会对于动物园功能、动物保护的新定位、新思考。

近几年,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不少动物成为“网红”,其火爆出圈程度常常令人意想不到。北京动物园大熊猫“萌兰”,被誉为“功夫熊猫”,其日常生活的一个视频就能获得数百万点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网红”花花,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50多万“护花使者”。当动物成为“网红”,某种程度上,是数字时代人们的情感投射和身份认同。由此而产生的“网红效应”,不仅带火了动物园热,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心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当前,还有不少游乐园、动物园频频被曝出虐待、遗弃动物,在一部分动物园的经营理念中,动物还被当作是赚钱的工具。一家动物园的出圈,其实是理念的出圈,是动物园价值转向与人类情感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希望,动物“网红”的屡屡出圈可以影响、引领更多人,更加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认知文明社会该给予动物的尊重、关爱。“动物园不是花钱看动物的地方,而是学会看待动物的地方”——这样的理念,值得被推广得更远。

(魏晓敏)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