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不需要”“暂时不考虑”……随着年后开工,似乎各类推销骚扰电话也复工了,和年前相比,笔者接到的推销骚扰电话数量明显增多,有些电话是由机器人拨打,还会不停更换“马甲”,将号码“拉黑”也无济于事。被打电话者能做的只有无奈地回复、然后挂断电话。
在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在为人们带来便捷沟通的同时,也滋生出了恼人的骚扰电话问题,后者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金融、房产、电商、课程推销等各类骚扰电话频繁响起,特别是清晨睡梦中、工作繁忙时、下班休息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楼盘信息、理财产品等,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节奏,也破坏了工作时的专注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骚扰电话还可能暗藏诈骗风险,不少不法分子打着推销的幌子,诱导人们泄露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行为,危害个人财产安全。
经营者开展广告营销活动,旨在推广产品或服务,这本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且合理的行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有效的营销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推动市场竞争。然而,当营销方式演变成骚扰电话,就可能构成违法违规。民法典在总则编和人格权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专门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除民法典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商业性信息或者拨打商业性电话。
以一个最高法发布的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为例,某通信公司在未征得用户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多次向用户进行电话推销。法院通过判决明确,该通信公司侵扰了私人生活安宁,构成了对隐私权的侵犯。这一案例亮明了司法态度,司法机关对这类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然而骚扰电话依然泛滥,而且越来越精准投放,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推销需求长期存在,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营销需求的商家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用户信息,于是发生了前脚刚在银行移动App上存入一笔存款,后脚就能接到理财产品推销电话;这边刚关注了一个卖货博主,购物App上就会出现同类别商品的推荐信息……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互联网App获取用户信息的边界。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但在现实中,部分App在获取用户信息时,存在过度采集、“捆绑”向关联第三方提供等问题。比如,一些App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后,未明确告知用户便将信息共享给第三方,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用户难以追责。
为了有效根治愈发精准投放的骚扰电话,从法律层面,应进一步明确“骚扰电话”的定义,使其判定标准更加清晰。现行法规虽对骚扰电话有所约束,但对于何种程度、何种情形下的电话呼叫构成骚扰,缺乏细致且统一的界定。比如,目前对于拨打频率的限制没有明确标准,一天内拨打几次、一周内拨打多少次算骚扰,并不清晰;对于推销内容是否违法的界定也较为笼统,一些打擦边球的推销话术难以判定其是否违规。减少法律层面的模糊地带,不仅能让执法部门在执法时有更明确的依据,提高执法效率和公正性,也有利于消费者在遭遇骚扰电话时,准确判断自身权益是否受到侵害,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权。
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对违规获取用户信息、拨打骚扰电话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对于App平台来说,在以“捆绑”方式向关联第三方提供用户信息前,应履行明确告知义务,征求用户同意,此外平台有责任对第三方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确定用户信息被使用的目的和用途,并明确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电信运营商则应加强骚扰电话识别、拦截、溯源等技术能力建设,从通信渠道上减少骚扰电话的传播。
对于我们用户而言,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授权App 获取个人信息,切不可盲目点击“同意”所有权限请求。只有用户自身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在源头减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进而降低接到骚扰电话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