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体验式销售”渐增,非遗消费呈现新变化

近几年,非遗因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大放异彩。今年春节和元宵期间,非遗相关产品不仅是节日氛围的最佳点缀,销售也呈现出火爆态势。然而,记者采访中注意到,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非遗产品仍面临着生产成本较高、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诸多问题。一些传承人不仅创新产品款式,也创新销售形式,使非遗消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政府支持,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

“我们在博物馆的租金几乎是免的,如果能按时到店里打卡,博物馆还会给我们一定的奖励。每年,文旅部门会带我们到欧美、东南亚等一些地区和国家举办展览,推销非遗产品。”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秦淮灯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红告诉记者,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除了每年获得不同的补助外,还享受各种政策优惠。这些举措都让秦淮灯彩等非遗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激发了传承人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

近年来,文旅部门积极组织各种非遗技能比赛,推动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民间布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瑞雷介绍,这些比赛为广大传承人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也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同时,媒体的报道、公众的讨论,使得非遗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提高了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南京高淳陶瓷

“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南京高淳陶瓷品牌部经理徐碧伟举例说,比如国家出台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江苏省近年来积极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非遗工坊等评选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持续举办“水韵江苏·精彩非遗”“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等展演活动,为传统项目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正是在系统性保护格局下,高淳陶瓷建成了“高淳陶瓷制作技艺”非遗展示馆——高淳陶瓷博物馆,并被评为国家等级博物馆,也使高淳陶瓷在国内和国际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国家对非遗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媒体的关注、传承人的创新求变,使得来博物馆的游客人数近几年一直在增长。”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告诉记者。馆里非遗品种较多,每年都推出与时尚融合的新产品,价格大多在100元—200元之间,贴近游客的审美需求与消费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普及度,带动了传承人收入的增长。

面临成本较高、传承人少等困境

如今,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不少传承者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经济收益。

“近几年,非遗风筝在市场上受到量产风筝的冲击较大。”南京风筝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涛告诉记者。非遗风筝全为手工,倾注了匠人大量的心血,每一只都独一无二。较便宜的要卖80元,一般的要100多元,贵一点要卖两三百元。然而,量产风筝凭借其规模化生产和广泛的销售渠道,最便宜的只要五六元一只。消费者往往被低价所吸引,使非遗风筝的传承与发展或将受到影响。

原江苏省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李鑫同样表示非遗生产成本较高。比如南京云锦,由两名专业师傅配合使用老式提花木机织造,一天只能生产5—6 厘米;宋锦手工织造需要两名熟练的织工配合操作老式织机,一天大概只能织10厘米,使销售价格也较高。市场上出现价格便宜一些的赝品,损害了消费者对丝绸非遗的认知,挤压了正版非遗产品的生存空间。

在采访中,多位传承人告诉记者,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大难题,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传承人花费很长时间设计出一件新品,一旦被拍成照片在网上传播,一些销售平台立即就会出现模仿作品。一方面,传承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打官司;另一方面,维权之路也困难重重。因为这些模仿者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会稍作改动,比如原作品是鱼配一朵荷花,模仿者将鱼的形状稍作变化,把荷花改成喇叭花,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记者了解到,一些传承人对预订者,只把设计的图片发给非常熟悉的客户,普通客户只能到店来看货,而且不许拍照。

传承人青黄不接,是面临的另一难题。“现在宣传非遗的人很多,包括写论文、做研究、传播、发朋友圈等等,这当然是件好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告诉记者,“但真正静下心来做传承人的不是很多。”

李鑫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江苏省作为中国丝绸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多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5—10人,省级传承人20—30人(涵盖不同丝绸技艺),地方级及民间传承人数百人,在非遗名录数百项丝绸项目中的占比极低,且都是老一辈的传承人。在行业内的年轻人,基本是看热闹的多,真正学的人并不多。

“目前,很多年长的传承人,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竭力将自己继承老一辈的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所以他们花在创新上精力的不会太多。”刘媛之表示,“同时,他们也没有太多精力来学习直播、视频等现代传播形式促进产品销售。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团队来传承与传播。”

产品创新与销售创新相结合

近几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在产品上积极创新,还勇于探索和创新销售模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南京,雕漆技艺非遗区级传承人马智慧展示漆扇制作。

在南京,雕漆技艺非遗区级传承人马智慧结合漂漆技艺制作的金陵漆扇,作为文创产品在非遗市场上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漆扇近来卖得极好,这与现场体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当顾客能够亲身参与漆扇的制作过程中,感受漆艺的独特魅力,亲手为扇子添上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马智慧说。

“以前的‘体验销售’几乎为零。现在节假日期间,通过游客体验形成的销售已占到50%以上,超过普通文创产品。”吴元新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让非遗传播出去,吴元新团队还与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院校合作,让更多年轻人通过体验了解蓝印花布;同时,团队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合作,让他们的工艺师到南通接受培训,让蓝印花布和服装设计、工艺设计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蓝印花布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非遗的重要特色是手工制作,我们通过‘手工体验’获得的收益也已经超过销售产品获得的收益。”南京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告诉记者,产品创新、准备材料、参与培训,她几乎从年头忙到年底。她还与南京的众多学校、社区合作,去讲授面塑文化,多年来已有上万名学生,3岁—80多岁的都有。

南京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在给孩子们上课。

钱翠芳和团队到学校上课,几乎都是公益的,只收很少的材料费,最低时每人10元。虽然收费不高,但由于每天课程排得较满,积少成多,也获得一定的盈利。

据钱翠芳介绍,她的面塑作品始终在变化。比如针对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以及节气,创作相关的作品;针对学校、社区不同的地点,创作校徽、建筑等不同作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创作一个寿星或者戴红领巾的孩子。钱翠芳教他们一步步完成非遗作品,许多人做完发到朋友圈,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觉得钱花得很值。

“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也开辟了文化变现新路径。徐碧伟介绍,近年来,高淳陶瓷深度参与“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建设,打造的非遗体验景区“国瓷小镇”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形成一个集陶瓷文化博览、工业匠心研学、深度体验旅游、非遗技艺动态保护相结合的全新文旅业态,年均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发展成为中国国瓷新地标和非遗旅游新名片。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下,中国非遗走出国门已不仅是文化命题,更需破解供应链与商业化的现实挑战。

“我们通过构建纺织服装数智化供应链平台,正在为非遗国际化铺设一条‘数字丝绸之路’。”肯葳科技执行总裁韩剑峰告诉记者,“该平台深度融合AI需求预测、区块链溯源认证、智能分仓调配技术、供应链金融、丝绸制成品与纺织服装生命周期管理等前沿科技功能的应用,让非遗元素精准对接国际市场需求。让中国非遗真正走向世界,绽放东方文化的绚丽光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文、视频

受访者供图

责编:颜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