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公司新闻 > 正文
工业机器人打“突围赛”,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江苏造

新华日报财经讯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进入“量产元年”。1月中旬,创立于江苏南京的天创机器人推出全球第一款防爆人形机器人,推向化工厂、应急救援等高危场景。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千亿,但复杂危险环境下的作业仍是行业痛点。工业机器人从“巡检”向“作业”的能力跃迁,将开辟差异化突围路径。

一场工业场景的“反常识”实验

“工业现场80%的非关键设备没有远程信号传输和控制,但它们的故障依然可能引发较大的次生灾害。”天创机器人创始人刘爽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这一“反常识”现象。

这家企业的技术路线,源于对工业场景痛点的拆解——传统工业自动化依赖传感器和远程控制系统,但煤矿、电力、石化等实际场景中,大量阀门、仪表仍依赖人工现场抄表和操作。改造这些设备联网的成本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而高温、高湿、易燃易爆环境又让工作人员作业风险陡增。 

2024年,天创将8年工业巡检经验注入人形机器人研发:双臂设计,单臂水平负载达15公斤,可搬运工业阀门等重型部件;腰部升降结构使作业高度覆盖1.2米至3米;下半身沿用成熟轮式底盘,确保在复杂地形中稳定移动。最关键的是防爆认证,即通过密封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改造,“天魁1号”成为全球首个通过IIC T6级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可在氢气、甲烷等爆炸性环境中作业。

工业场景下的防爆人形机器人应用探索正在展开

“这是生存刚需。”刘爽介绍,天创的“工业具身智能”路线,正在打开一个年需求超200亿元的高壁垒市场。

多家机构对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十分乐观。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56%。

人形机器人已成全球科技巨头产业布局重点,今年正式开启从实验室踏入物理世界的创新应用“突围赛”。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CES 2025展会上展示14款人形机器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今年特斯拉将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国内华为、比亚迪、小米等纷纷入局,宇树、优必选等主机厂商已在出货。

一条“务实基因”催生的新赛道  

做人形机器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给谁用?省多少钱?替代谁?产业链的“务实”已刻入机器人进化基因,形成一条人形机器人创新应用新赛道。

天创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这一特质。2017年,刘爽离开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创业时,江苏尚无成熟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但他发现,江苏省内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能快速实现技术转化:无锡提供定制的谐波电机、苏州供应线束和传感设备、常州提供电源模块、南京聚焦AI算法——这些要素让天创在12个月内完成从概念到防爆认证的全流程。

江苏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完备,场景应用是关键

在江苏,从0到1攒一个人形机器人(非工业级),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从四肢、云台(视觉系统)、电机到核心算法一应俱全,单台定价可低至10万元,但“天魁1号”单台身价超百万元。

刘爽算了一笔账:化工厂夜间巡检需3班倒、16名工人,两台机器人减少12人的人力成本,两年即回本。目前,天创已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南方电网等产业的头部企业达成意向需求并推动2025年预算立项,2025年仅此一项预计订单金额突破5000万元。  

工信部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当下,江苏人形机器人正基于工业场景需求开展一系列应用探索。

一场“有限智能化”的工业变革  

天魁1号发布至今,数十家投资机构邀约刘爽,沟通下一步融资计划。对此,刘爽保持理性:“我们要把防爆人形机器人推广至更多应用场景中。”2024年,天创营收2.4亿元,净利率约10%,研发投入连续三年占比超12%。

对AI+机器人,刘爽有着技术乐观主义者的谨慎。在天创的实验室里,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一场“有限智能化”改造:70%的作业仍依赖遥控操作,仅有30%的简单任务由预训练的AI模型自主执行。  

这种“克制”源于工业场景容错率极限。“天魁1号”需在0.5秒内识别50种阀门型号,并施加30牛·米的精准扭矩——任何识别错误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为此,天创训练垂直AI,用1200多万张工业设备图像构建数据库,与阿里云合作,将响应速度压缩至100毫秒。但涉及安全的关键操作仍需人工复核,“工业AI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该企业技术总监闵济海坦言。

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正重构产业链。在电力系统的配电开关柜倒闸作业场景中,原需两位电工操作。现只要一位工作人员在主控室发指令,操作由人形机器人完成。刘爽将其称为“渐进式具身智能”: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机器人的自主性提高千分之一,而客户为这千分之一的进步付费。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责编:陈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