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探索南北交融下淮河文化的独特基因

探究淮河文化属性的形成机理与系统逻辑是当下淮河文化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淮河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淮河文化的历史观具有独特系统的逻辑。淮河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思想属性。深入研究其形成机理和系统逻辑,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文化属性的形成背景

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不同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性格与价值观以及不同的艺术文学语言,进而影响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环境生成文化属性,文化属性的独立性能动性改造着环境,影响着环境。淮河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区域。淮河流域的地形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文化的孕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淮河文化属性的形成机理

农耕文明的根基。淮河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塑造了人们勤劳、务实、节俭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淮河沿岸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农耕相关的习俗和节日,如春耕祭祀、秋收庆典等,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大自然的感恩。水患治理的影响。淮河频繁的水患问题促使当地人民形成了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长期与水患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和水利技术,也孕育了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思想意识。移民文化的融合。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淮河地区汇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丰富了淮河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包容、多元的思想特征。例如安徽蚌埠作为淮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其饮食文化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北方的面食,又有南方的米食,充分展现了移民文化融合的成果。

淮河文化属性的系统逻辑

价值观念体系。包括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些价值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淮河文化的道德基础。淮河地区的家族祠堂众多,家族观念深厚,注重长幼尊卑的秩序。淮河地区的民间艺术,如花鼓灯、泗州戏等,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理解。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淮河文化的审美逻辑。注重人情往来,强调邻里互助和家族团结。这种社会交往模式反映了淮河文化中对群体关系的重视,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和谐、融洽的逻辑取向。

淮河文化的历史观比较

中原文化强调正统性和权威性,注重礼仪制度和等级秩序。而淮河文化在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因其地处南北交界,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在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上相对较为宽松。就江南文化而言,其以细腻、温婉、崇文重教为特点,淮河文化则在崇文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尚武精神和务实作风。如果说荆楚文化神秘浪漫,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淮河文化更注重现实生活和实用价值,在艺术表达和思想观念上相对较为朴实。通过对其形成背景、机理、系统逻辑的研究以及历史观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地域文化,为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胡业生(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24年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数字公民伦理视角下网络暴力治理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cx081〉)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