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则关于“瘦身”的新闻令人感到温暖。一则是今年寒假期间,昆山博士路曾挡住人行道的景观花坛完成了“瘦身”,宽度缩减1.3米,释放的空间用于拓宽人行道,方便了周边学校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家长。一则是近日,南京街头出现了一批“瘦身”的小型公交车,主要运行在主城六区客流较小、道路狭窄的支微线路、接驳线路上,填补了区域空白,方便了沿线居民。
过去,上下学高峰,行人要么冒险与机动车争道,要么在花坛间踏出“野生通道”,人车混行令人忧心。花坛“瘦身”,给非机动车道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也给行人安全留下了空间。这样的民生细节里,体现了城市治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治理智慧。大型公交车无法覆盖的支微线路,恰恰是市民出行的痛点。“瘦身”巴士上路,覆盖了支微线路,与地铁实现无缝换乘,畅通了城市“毛细血管”,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思维。不管是花坛“瘦身”,还是“瘦身”巴士上路,都是瞄准百姓需求的痛点,在服务上做加法,都是便民利民的治理举措。
昆山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对“换位跑一次”工作的全面部署,花坛“瘦身”就是“换位跑”的成果。不少地方的“新春第一会”锁定民生工程,释放了“为民”温度。为民情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提升服务效能、为民办实事,正是重要体现。怎样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关键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到学校门口走一走,如果没有跟着公交线路跑一跑,自然就发现不了花坛挡路、公交线路需要优化的问题。这告诉我们,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街串巷、走到田间地头,入细入微观察群众身边的琐碎小事,在闲谈唠叨中掌握真情况、了解真问题,把群众的期盼变成工作的“靶标”。当然,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才是真真切切的服务“增效”。
两则“瘦身”故事,在细微处见真章,在服务上下真功,彰显了治理理念的革新,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民生底色。当前,各地政府都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进阶。期待更多城市能够从“瘦身”案例中汲取智慧,在“换位”中思考、在走访中体悟,用实际行动寻找新方法,推动一项项“民生清单”落实落细,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百姓生活更有质感。(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