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学到技术、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明确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要求。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大学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重要的成果供给主体。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使命目标,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缺钱转”的堵点难点问题,从体制机制、源头供给、资源集聚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成果转化动力。一方面,要完善机构设置。鼓励高校设立专司全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资本化运作的管理部门,做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鼓励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合作等相关部门职能,构建分工协作机制,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和一条龙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鼓励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窗口,实现成果转化相关业务“一门通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强化技术经理人选培,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技术经理人专业化服务水平。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用于投资、培育早期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投“早”投“小”。此外,还要完善激励体系。制定实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办法并扩大试点范围,明确职务科技成果国资单列管理,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工作。探索股权激励机制,可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价投资70%股权净收益为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在转化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团队人员所有。改革论文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分类别、分领域、分岗位评价制度,注重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关联度、技术研发的创新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成果转化工作质效列入职称评聘评价指标和专任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评价体系,从源头激发高校教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原生动力。强化政策配套,在横向项目经费包干、阶梯式管理费提取和净收益分配等方面提升科研人员对横向经费的自主权,以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

二是要注重创新攻关,增加优质成果供给。首先,要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整合学科、团队、平台和师资力量,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立符合产业科技创新规律的项目立项与管理机制,突出产业需求导向,支持企业、用户和消费者代表参与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编制,协同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其次,要坚持超前布局。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深地深海、碳中和、生物育种等国家战略科技前沿领域,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研究提出事关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计划、创新工程和创新战略的建议,引导高校优势学科、头部专家和创新团队开展一系列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预研。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纳米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和农业、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与工程等应用基础领域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最后,要坚持平台引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智库研究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凝聚高校内外部优势科教力量,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组与新建工作,提升各级各类科技平台建设运行质效,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三是要整合内外资源,提升转移转化效能。首先,要强化校地合作。深化与省、市、县级政府及其组成单位的合作,共同磋商并签订具备较强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高校的学科专业和科技人才优势有效转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促进“双高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动能。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坚持优中选优,遴选创新水平最高、产业应用潜力最大、技术经济性最好的科技成果,支撑国家和省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其次,要强化校企合作。在双方自愿合作、友好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共建产业研究院等方式,着力构建企业出题和出资、高校揭榜和挂帅、双方互利和合作的发展格局,促进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后,要强化国际交流。充分发挥高校国际合作优势,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速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储备。围绕高校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等,发起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陈小敏(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科研院)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