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科技“金钥匙”解锁现代农业新图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是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坚持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政策“护航”,实现农业领域的“新质突围”,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科技“破壁”,让田间地头涌动创新春潮。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各地都在依托科技力量,高效推进农业生产工作。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旋耕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大棚绿意葱茏……智慧农业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各地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引导不同农业技术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绿色“筑基”,在生态沃土中孕育金色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如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通过推广“稻菜轮作”,蹚出绿色高产新路;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通过“秸秆-饲料-肥料”循环模式,2024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农业的绿色转型正在把生态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未来,各地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促进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循环利用,构建资源节约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提高智力高新技术投入,改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粗放经营模式,减少碳排放和环境负载,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宜居宜业的绿色乡村新生态。

政策“滴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既要“顶层设计”的引领力,更需“基层创新”的穿透力。南京国家农高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重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通“产学研用”链条;苏州吴江的“共享农机”平台使小农户也用上了无人收割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宿迁的“新农人培育计划”已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生力军,打通人才返乡通道。这些“江苏经验”表明,政策红利只有与基层创造相结合,才能激活“一池春水”。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贾睿 李文成)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