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统称为“中国舞”。中国舞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中华民族舞蹈专业人才的途径,承担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舞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能够引导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激活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境界等认知。高校应深入发掘中国舞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学与舞蹈专业融合发展。
发掘舞蹈思政元素,促使思政与舞蹈专业教学相长
中国舞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渗透思政教学元素,构建高质量的中国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中国舞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初心的基础。中国舞专业教师需要深入发掘舞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知识与中国舞专业知识之间的契合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完善中国舞课程内容。
从宏观层面,针对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历史、文化属性等内容,教师发掘文化自信和包容、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补充中国古典舞蹈和西方芭蕾等古典舞的对比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舞形神兼备、包容和谐的文化精髓,培养舞蹈专业人才自觉传承中国特色舞蹈文化的意识。
从微观层面,针对身体软开度训练内容,教师发掘坚韧不拔、奋斗精神的思政教学内容。将优秀舞者学习舞蹈的艰辛历程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舞蹈学习应忍受艰辛和疼痛,以此培养舞蹈专业人才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舞蹈组合训练内容,教师发掘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等思政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中国舞组合训练学习时,必须统一动作、不能随意出错等内容,以此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观念。
针对中国古典舞身法和舞姿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师发掘文化认同思政教学内容,剖析戴爱莲老师《荷花舞》作品,增强学生对中国舞的专业认可度;针对跳、转、翻等中国古典舞技巧等内容,教师发掘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思政教学内容,补充循序渐进掌握舞蹈技巧的内容,以此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正确哲学观,掌握中国舞课程思政学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容。
针对中国舞舞姿重心控制训练内容,教师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等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和谐与身体平衡的技巧,提高学生表演中国舞的舞姿动作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加速数字化转型,创新舞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国舞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中国舞专业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熟练运用并掌握专业软件操作方式。通过编辑、剪辑、配乐合成舞蹈表演影像,营造情景化中国舞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使得中国舞蹈知识讲授、动作解析等教学环节更为直观,让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方式灵活学习中国舞。
中国舞专业教师尤其应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教育软件、器材等,了解学生学习中国舞的状态、动态,明确其学习障碍,创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整合中国舞表演和思政要素,借助数字技术将传统相对封闭的教学场景转变为泛在的开放式教学场景,对中国舞课程思政知识进行提炼、重组,让学生深刻领悟舞蹈作品传达的精神;坚持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原则,借助VR技术整合中国舞蹈课程思政知识、情感和技术教学维度,打造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舞台感觉、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养成在舞蹈表演中实现个人价值、个人成长的育人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角色发生彻底转变,不再是单一的舞蹈表演者,还是舞蹈创作者、舞蹈艺术文化传播者。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学习关系愈加凸显,学生能够具备充分表达、独立思考、沟通交流的机会,以此提升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全面理解中国舞的精神内涵、动作审美特征和文化属性等能力,助力学生掌握运用“中国味道”身体语言展现中国舞艺术魅力的技巧。如此,中国舞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更为立体化,教学空间更加智慧化,能够为中国舞教学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孙志远(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