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词。在苏州工业园区,在一处数百平方米,拥有客厅、卧室、儿童房、书房、卫生间等空间内,身高1.7米、臂长接近1米的机器人穿梭其中。在厨房,一台机器人用三指灵巧手从凌乱的餐桌上拾取碗碟,然后打开洗碗机,把碗侧翻插入洗碗机格档。这对人毫无难度,但机器人要流畅执行,需算法与硬件配合,反复练习,才能实现。
这个搭载世界上首款8自由度机械臂,可续航长达8小时的“家庭助手”名叫Wanda,是优理奇机器人公司自研迭代的第二代产品。优理奇,成立4个月后推出首款人形轮式底盘机器人产品,成立8个月推出二代机并实现小型量产和商用,目前三代机正在研发,整机实现80%自研率,其飞速发展描绘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冰山一角。
“产业协同小时圈”催生高效迭代
2000年出生,耶鲁博士,搭建世界首个触觉大模型UniTouch,这是外界对于杨丰瑜的解读。作为优理奇的创始人和CEO,杨丰瑜对产品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
“机器人每个动作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减速器如果晃动0.1秒,用户体验就会崩塌。”杨丰瑜说。
在优理奇的实验室里,一环环拆开关节模组,驱动板、编码器、减速器、电机等一一出现在眼前,这些模组构成的精密系统,直接决定机械臂能否精准复刻人类手腕关节的灵巧旋转。
五指仿生灵巧手是第三代。但灵巧手的末端执行器仍是研发难题——现有“手指”使用寿命仅数月,微型电机承载力、灵巧性与耐用性难以平衡。为此,团队依然在从材料、设计等环节进行研究突破。
“上午发现问题,下午就能带着图纸找供应商改工艺。”这是杨丰瑜将优理奇落户苏州的重要原因。扎根苏州工业园区具身智能产业园,定制模组、生产齿轮等三级供应商分布在一小时左右车程内,工程师可现场调整设计,将传统耗时半年的关节模组研发周期压缩至2—3个月。
这种“设计—加工—组装”支撑起高效敏捷的产业链,从工控机、底盘到视觉系统,优理奇自研绝大部分硬件,实现4个月迭代一次产品。同时,该公司自研全部应用软件,自建服务器实现本地化数据存储,既规避隐私风险,又提高了指令响应速度。
“家务能手”的万台量产野望
场景验证是一道槛。在模拟家庭环境的测试场中,家具摆放位置、角度、高度、大小等不时变换,考验着机器人实时扫描建图与定位能力。
“相比工业场景,家庭容错率高,但微场景非常复杂,如光照、背景、物体位置都随机改变,要求机器人实时适应场景变化。但一旦解决适应问题,它就可以孕育出更加通用的机器人。这才是我们瞄准C端市场的原因。”杨丰瑜把走向通用作为打造家用机器人的最终追求目标。

目前,优理奇已获得超百家投资机构调研。对投资者,杨丰瑜更看重资本背后的应用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在场景中成长,有场景应用才有未来。”他说,人形机器人量产目标价必须压至五位数。为此,杨丰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软硬件支持,让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擦桌、收纳、清洗等数十几个高频、长序列复杂的家庭任务动作。
当大厂纷纷表态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杨丰瑜为企业制定“百台、千台、万台”的三步走市场发展战略。“我们高速迭代产品,已有小型化的商业用户。”杨丰瑜说,千台则需要持续锁定家庭场景,通过私域社群培养种子用户,初期主打“科技玩具+实用功能”组合,逐步向家务助手过渡。
通过前两步发展,储备丰富的家庭场景优质数据集,训练并固定多模态算法模型,作为“家务能手”的优理奇机器人将能够实现万台覆盖目标。今年2月,苏州工业园区具身产业园正式成立,优理奇是园区首批签约企业。接下来,园区运营方中新集团(601512.SH)将提供场景测试场,同时,促成上下游企业携手合作与技术攻关。
打响机器人产业“卡位战”
具身智能是科学与工程的交叉领域,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可达万亿级,企业面对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在于,硬件标准没有统一,机器人神经网络需要大量数据堆积,提升泛化性需要大量高质量真机数据。“企业唯有小步快跑,大胆试错。”杨丰瑜说,企业“解题”速度一定要够快,才能抢占先机。

速度要快的不仅仅是企业,区域对于未来产业的培育布局正持续加码。在省级战略目标引领下,2025年2月14日,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发布一系列支持政策,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和产业生态四个方面,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
目前,苏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链配套方面表现突出,构建科创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2362亿元,核心企业达到667家。
依托供应链成本优势与政策扶持,人形机器人赛道不断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回流。苏州通过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安心发展,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1000万元购房补贴。在优理奇团队中,不少是来自耶鲁、MIT、卡内基梅隆、卡尔斯鲁厄理工、上海交大等名校博士,其触觉算法已与国际顶尖实验室同步迭代。
业内乐观预计,家庭机器人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初步落地,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场关乎未来十年的产业竞速中,“优理奇们”的突围,将助推“中国智造”在全球机器人版图的话语权。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