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随着企业的陆续复工,求职市场迎来旺季。然而,不法分子也瞅准了这个时机,设计“连环套”,向求职者伸出黑手。2月27日,昆山李女士遭遇了这样一场骗局。
案件回顾
据李女士介绍,在网上刷到兼职广告,求职心切的她扫码进了公众号内的 QQ 群。群主让她下载某款App扫码加“番茄”好友,对方以发工资为由,索要银行卡,还诓骗李女士用京东App给某号码充500元话费,称不会真支付,李女士照做后却显示付款成功。

李女士急问解决办法,“好友”称找客服退款,发二维码让她用QQ扫码进新群。群主又让下载另一款App并提供账号密码,登录后,有人发来2个工商银行付款二维码,骗她说按要求操作就能拿回话费与退款。李女士突然想起同心派出所之前反诈宣传的一些案例,顿感不妙,立即报警。目前案件在进一步侦办。
务工群体更易被盯上
骗子利用求职者急于就业的心理,伪造知名企业资质和虚假材料,以高额薪资和优厚待遇为诱饵,吸引求职者上钩。他们通过发送含有虚假招聘信息的邮件或短信,诱使求职者主动联系并缴纳各种费用。一旦求职者上钩,骗子便会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或消失,导致求职者遭受经济损失。

此类案件的目标多为应届毕业生、返城务工人员等群体。这类群体社会经验不足、求职心切,缺乏对招聘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容易被虚假招聘信息所迷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应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民警支招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及转账
陈强(昆山市公安局同心派出所教导员):
在求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核实每一条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如今网络信息繁杂,诸多虚假招聘信息鱼目混珠,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陷阱。保护个人信息更是重中之重。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如同我们的“金融身份证”和“身份密码”,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陌生人以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索要这些信息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哪怕对方声称是办理入职手续必需,或是用于工资发放确认等,都不可轻信,因为正规公司绝不会通过这种不安全的方式获取员工信息。同样,一些打着“权威”“官方”旗号的第三方机构,如果无法核实其真实背景和资质,也绝不能将个人信息拱手相让,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卷入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

要是不幸遭遇了可疑情况,比如接到自称是某知名企业HR但来电显示异常的电话,或是收到内容含糊、要求转账汇款才能入职的短信,此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切勿被对方的话术蛊惑,盲目按照对方要求操作。(陈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