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已成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举措。
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韧性,不仅要“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推动着科技创新资源融入农业生产活动。为强化科技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上的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在生物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智慧农业等方面重点把握。
继续推进核心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突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根基。生物育种技术能够通过增强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提高种植环境适应性、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减少因自然灾害、病虫害或资源短缺导致的产量波动,提高农产品的供给稳定性,从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韧性。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超过95%,生物育种技术进展显著。然而,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在生物育种技术上面临着几大现实困境。一是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的种业4.0时代,我国尚处于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到3.0阶段。二是我国种业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仍有不足,高产优质、抗病虫、耐旱等重大基因挖掘不够。三是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速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农业走出去”战略对技术支撑的迫切需求。因此,要加速提升种源创新能力,持续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减少对外来品种的依赖,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韧性。
继续加快智能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制推广。农机装备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农机装备能够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农产品的供给规模,从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韧性。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但同时,我国的农机装备仍存在短板弱项。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主要粮食作物的农机装备应用水平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的农机装备应用水平较低;单一功能农机装备较多,高效复式作业农机装备较少;小功率和中低端农机装备较多,大型化与高端农机装备较少。二是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不足。例如,我国花生种植呈现多样化特征,种植行距也存在差异,导致现有花生收获机械与农艺要求适配性不足,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了较大困难。三是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因此,要加快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尤其是集成导航、遥感、物联网等智慧农机,开发农机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耕、种、管等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全程数字化,增强智能适用农机的自主可控性,从整体上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韧性。
继续拓展数智技术与农业场景的深度跨界融合。智慧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农产品供应链的不稳定性还来源于供应链上信息传递不通畅和决策不智能等。智慧农业依托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链接,可以对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环节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以高效的管理模式应对气候灾害、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可控性和韧性。2024年,我国新增建设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9个,累计建设项目已达116个;发布温室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等7项智慧农业主推技术,展现出智慧农业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智慧农业建设还面临几大制约因素。一是在传感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现象依旧存在。技术瓶颈将导致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不足,影响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二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2023年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10.78%,而智能化设备的较高成本阻碍了智慧农业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三是数智技术与生物技术、高端农机装备的融合应用不足。因此,要加快拓展智慧农业的技术应用场景,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高效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灾害风险监测与预警预报,降低气候灾害和市场波动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全面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韧性。
朱战国(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