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Manus出圈:让时间来检验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体验过的人还寥寥可数,Manus就已被盛赞为“下一个DeepSeek”。

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的Manus,是其团队发布的一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能做什么?其官网发布的视频显示,它不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如做旅行攻略、股票分析、课件生成等。

Manus目前还处于内测阶段,一些拿到邀请码的科技“自媒体”在尝鲜过后不吝赞美之词:“颠覆OpenAI”“载入史册”“又一个科技圈的不眠之夜”……一个个大标题、惊叹号接连刷屏。与此同时,围绕Manus一码难求、营销过度等的讨论也不绝于耳,引发不小负面舆情。Manus方面对此两次发文回应,称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同时辟谣了开设付费邀请码、投入市场推广预算等传言。

舆论热议的背后,是大众关注科技的饱满热情。跳出具体产品,当下的这种喧嚣和热闹,我们并不陌生。一段时间以来,AI成为当下舆论场最能刺激人们情绪的话题之一。尤其是DeepSeek出现后,大家对中国AI发展信心满满,似乎重大突破应该天天发生,一些“自媒体”营销号更是时刻把“封神”挂在嘴边。

面对喧闹,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客观理性地看待Manus出圈。在AI领域,目前的现状是,热闹常有,但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产品还不常有。DeepSeek当初之所以能够引爆全球,靠的正是比肩 OpenAI的性能和足够低的训练成本,且免费开源,人人可用。

可以想见,随着AI大模型普惠与开源革命持续推进,会涌现出更多AI产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AI产品“好不好用”是衡量工具好坏的唯一标准。一款产品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其实用功能究竟如何、是否能为普通老百姓可及等等,应当由用户和市场说了算。

我们渴求创新、期待突破,也敬畏科学、尊重市场。面对层出不穷的AI新产品和技术,我们不必过早、过度欢呼,不妨多些耐心与包容,不捧杀也不棒杀,等时间给出答案,让用户给出评判。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