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耦合,在重构劳动教育场域、扩充劳动教育资源、重塑劳动教育形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五育”并举中重要一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然要求。以石油工程专业融合实践为例,探讨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路径,可助力学生实现观念重塑与价值重塑,进而培育新时代的石油工匠。
打造“大格局” 优化顶层设计
落实顶层规划。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所在院系应依据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与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与专业特色,创建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机制与实施方案,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劳动教育融入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全场域,推动石油工程专业的融合实践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构建育人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知识与劳动素养同步提升的课程结构,可在“钻井工程”课程中增设井场标准化管理实训环节,在“采油工程”教学中融入油井巡检劳动规范教育。相关课程组应建立劳动教育思政案例库,深度挖掘并全方位展现铁人精神等伟大精神,将油田历史场景、先进真实案例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
完善机制保障。以培养新时代能源领域人才为目标,成立专门的融合实践管理机构,提供资源统筹、协调部署、决策指导、信息咨询、反馈监督等服务,为石油工程专业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明确的主体责任、健全的组织架构等保障,确保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协同发力。
善用“大课堂” 做实融合育人
创新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理论认知—情景体验—价值升华”的教学过程,以构建“三阶递进”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VR技术、虚拟仿真平台进行授课,渗透劳动教育元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情景体验中深刻体会劳动精神、劳动意志、劳动品质,内化于心。在实践教学中,与周边油田企业合作,共同构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
浓厚校园氛围。组建由专任教师与思政教师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合理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劳模事迹宣讲、“寻找最美石油人”等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特色教学单元,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使劳动教育具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劳动价值的领悟与认同。
善用“大平台” 创新融合实践
拓展“产教融合”实践平台。高校应积极与科研机构、油田企业、石油文化场馆等携手加强合作,共建综合性实践基地,旨在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的目标。例如,西安石油大学与长庆油田共建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智能化油田巡检”等生产劳动活动。
构建“智慧劳育”数字平台。要紧密联动MOOC课程与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它们在知识传播与实践模拟上的独特优势,精细研发“云课堂”等数字化资源库,并打造集“课程教学、3D虚拟场景、远程教学、VR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云端数字平台,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助力其成长为具备扎实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探索“研学+游学”交流平台。研学即组建专门的实习实践团队,赴西部、西南、新疆、东北等石油工程专业相关的科研单位,开展行业实践、基层调研等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树立能源报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游学则可组织学生参观油田展览馆、历史陈列馆等场所,在引导学生探寻石油前辈足迹的同时,深刻理解石油精神。
构建“大格局+大课堂+大平台”三维育人体系。该体系致力于融合教育,培养学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锤炼石油品格,为新时代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培育更多新时代的石油工匠。
吴超 张磊(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文系2024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X2410〉,2023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