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常州以“体育+文化+科技”的三元融合为引擎,开创工业遗产活化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范式。依托城市更新与产业生态理论,常州以运河为载体,构建“空间再生产—文化符号重塑—技术嵌入”的协同机制,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动能。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常州依托深厚的“智造”底蕴,在工业遗产转型中探索出“智造+文体”的融合创新路径,为传统工业城市升级提供了新的实践范本。
空间再生产推动工业遗存的功能重构与生态协同
功能置换驱动的空间价值再生。常州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策略,系统性激活运河沿线工业遗存。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将传统工业空间转化为全民健身与赛事承办的复合载体。例如,原纺织机械厂改造的“运河五号运动公园”,通过保留工业建筑特色结构,打造为兼具运动与文化展示的新地标,其穹顶式厂房设计不仅延续了工业美学的张力,更成为市民运动社交的热门场所;戚墅堰机车厂改造项目中,工业建筑肌理被转化为铁路主题体育综合体,退役轨道重构的卡丁车赛道吸引大量市民参与,夜间灯光秀与蒸汽机车陈列馆的结合,让工业历史以动态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生态修复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常州在棕地治理中创新“生态资本化”路径,将工业污染地块转化为低碳运动空间。以新龙生态林项目为例,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与运动场景融合,建成省内首个“零碳运动公园”。其创新的碳汇兑换机制联动数字平台,可让市民跑步里程直接兑换蚂蚁森林植树额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转化。常州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新途径,通过收购、整合“散乱污”企业的固定资产,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获得感提升的“多赢”效果,例如,武进国家高新区北区东庄社区工业园内旧厂房变身篮球馆,不仅破解了“散乱污”企业转型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场地资源稀缺的问题。常州市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通过“运动+科技+自然”的三维联动模式,成功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结合,为全国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符号经济驱动文体IP的价值链重构
双IP融合的赛事生态建构。常州以“实体+数字”双IP驱动文体经济新生态,并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常州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引下,形成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例如,常州经开区通过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荣登“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典型案例——科技赋能品质提升赛事”榜单的2023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赛,引入“智慧马拉松赛事系统”,通过集成企业级资源和消费者互动功能,不仅实现了赛道可视化、流程数字化、数据动态化、决策智能化、安全一体化,还为赛事提供了定制化服务与解决方案,包括在线报名、信息发布、赛事运营、广告营销、商旅零售等服务,为跑者提供了体验、服务、消费等全场景化升级,构建了“体育+数字”的典型融合IP。
“体旅融合+科技赋能”,是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科技和智慧旅游平台,提升人们的旅游体验、丰富旅游产品,并推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常州在体旅科技融合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尝试,如溧阳举办的定向越野活动,将体育运动与自然风光、乡村民宿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深度、立体参与和接近大自然的契机。此外,常州太湖湾露营谷通过生态游乐、户外拓展、房车宿营等功能项目,成为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创新体旅融合科技赋能的多样化路径。
技术嵌入助力智造优势的跨界创新
运动科技的集成创新。常州在体育制造、运动训练、体育赛事、体育服务等领域不断探索新模式。例如,常州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智慧步道和健身路径示范点,并配备了智能健身器材,不仅丰富了运动生态场景,也提升了市民的健身体验。此外,常州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嵌入应用,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还推动了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例如,常州通过“常享动”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整合了全市体育资源,实现了体育信息的在线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数据分析的可视化。这种运动科技的集成创新,推动了全民健身的智能化、高效化。
“四螺旋”创新体系的产业实践。常州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支持和社会协同的方式,形成了高效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常州工学院与常州体育产业集团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改革,不仅开放体育场馆,还共建女子手球队,引入“校地合作、共建共享、双向开放、专业运营”的发展模式。此外,常州市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体育企业举办专业展会、引进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展会等。常州还积极促进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带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C2B智能房车工厂、常州晋陵体育薛家全民健身中心,分别成功入选2023年江苏省体育企业智能车间及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常州在体育文化产业领域的“四螺旋”创新体系实践,不仅推动了常州体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常州模式”。
李云霄(作者为苏州城市学院教师,文正智库、未来体育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4SZC-07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