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城市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战略性指引。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承载着楚文化、三国文化以及长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然而,当前湖北城市文化建设仍面临文化资源的碎片化状态较难形成系统性表达、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不深入以及文化资本的美育功能开发不足等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城市文化品牌的价值提升,也使文化资源难以发挥滋养民众精神生活的深层作用。在此背景下,引入企业识别系统(CIS)理论具有重要意义。CIS体系通过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协同作用可将抽象文化价值转化为具象感知系统。
CIS理论框架与城市文化赋能逻辑
城市文化基因提取的符号学路径。城市文化基因可视为承载地域历史、精神与集体记忆的符号集合,其本质是通过符号系统对文化意义进行编码以及传承,符号学通过分析符号的表意结构与层级关系能够剥离出城市文化的深层逻辑。城市符号包含了自然景观、建筑形态、民俗活动、历史事件,这些符号蕴含深层的文化逻辑。符号学路径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号载体—文化意义—社会功能”的三维解析模型,以揭示文化基因的内核与发展方向。符号分层理论为城市文化基因的合理提取提供了依据,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层可聚焦地域独有的原生符号,比如方言词汇、图腾纹饰等;中间层将原生符号转化为更具普适性的意象结构;顶层设计则借助现代媒介技术重构符号的呈现方式,使之能够适应多元传播场景。符号分层体系能够兼顾文化内核的稳定性与传播载体的创新性,从而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偏好的内容。
MI-BI-VI维度与美育功能的融合机制。企业识别系统的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维度与美育功能的结合能够促进文化价值传播从抽象理念到具象实践转变。城市美育语境下,理念识别需提炼城市文化中蕴含的美学精神,如楚文化中的“浪漫自由”特质、三国文化的“忠义伦理”,将其升华为具有引导性的审美原则,进而在公众意识中培育文化认同的美学根基。行为识别是将审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行动准则,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活动、文化教育项目以及市民日常行为引导,均需遵循MI确立的美学原则,使审美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视觉识别系统则是通过建筑形态、色彩体系、标识设计等视觉符号集群,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语言。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需要遵循“形式简练—意蕴丰富”的原则,避免符号堆砌导致的认知过载。三维度协同作用的深层意义在于将城市空间转化为流动的美育课堂,从而让文化价值的传播突破说教模式,通过多重感官浸润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湖北特色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
楚文化精神内核的当代美学重构。楚文化精神中,艰苦创业的历史记忆与自强不息的生存意志投射在视觉语言的构形逻辑上,如可将古代青铜器纹样中重复延展的云雷纹设计为具有方向性的流动线条,通过几何模块的倾斜、叠加与断裂暗示持续向未知领域推进的势能;或者将楚文化仪式场合中所使用的朱红与玄黑颜色与渐变光晕、透明层次等现代质感结合,构成隐含爆发力的视觉场域。这样既保留了文化遗产中的精神韧度,又激活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楚地历史上对南北文明的吸收与再造能力,则可以通过当代设计语法抽象提炼。如将传统漆器工艺中红黑金三色的配比方法与现代材料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文化穿透力的混融色谱,将纹样体系中的凤鸟图腾拆分重组,转化为既能承载地域身份,又可为全球审美接纳的跨文化意象,从而使楚文化的开放特质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美学调适机制。楚人重视群体仪式与个体情感的结合,这种特质能够回应现代城市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基于此,可将祭祀仪式中人与天地对话的象征性动作转化为城市广场中光影与声音的协同设计,通过感官体验唤醒人们对自然节律的感知。楚文化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则可通过绿化空间的有机形态设计加以传承,使城市空间成为滋养心灵的文化土壤。
三国历史叙事的视觉符号转化。三国文化承载的忠义精神与智慧谋略,可借助对兵器、典籍、城池等元素的简化重构形成具有辨识度的视觉体系。设计者可以将古代兵器轮廓抽象为建筑立面的线条组合,既保持历史记忆的痕迹,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美学标准;将竹简的排列方式转化为装饰隔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空间层次。转化过程还需建立符号系统与空间体验的关联,在这一方面,可将三国时期各州郡疆域轮廓转化为地砖拼接纹路,利用花岗岩、青石板等材质差别对应不同势力范围;蜀地巴山蜀水的褶皱式纹样与东吴水网交错的平缓切割形成触觉对比,市民行走其间的足底反馈将能够直接唤醒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每步前行都对应着战局演变的时间线索,从而在无意间就完成了从新野到赤壁的时空穿越。互动装置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强化沉浸式学习效果,可在古城门遗址对应方位设置压力感应地砖,触达特定区域时投射城墙光影轮廓;也可以在驿站旧址处的铺装采取留孔设计,市民扫码即可获取对应历史事件的全息影像。这种设计突破了静态展示桎梏,使三国文化超越书本记载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城市记忆载体,从而在保留历史精神内核的同时获得新的传播活力。
长江流域生态美学的空间表达。长江生态系统的独特价值在于自然过程与人文活动的深度交织,这种关系应当成为城市空间构建的核心准则。基于此,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可恢复滩涂、湿地等过渡区域的自然状态,重建生物多样性基础;植被配置需遵循河流廊道的自然演替规律,护坡工程应采用多孔结构促进水土交换,使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助力者。空间布局中,应设置挑空平台、缓坡绿道,让人群活动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生态美学设计还应通过空间设计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机制,如可以设计水位涨落痕迹在亲水步道的可视化呈现,鸟类栖息地与人行路径的有机穿插以及季节性植被色彩变化的引导性观赏,从而让自然过程变得可读可感。在材料选择上,优先采用会随时间产生质感变化的本地石材、木材,同时将江风拂面的触感、浪涛的韵律、草木的生息转化为设计语言,为市民提供多感官刺激。这样的空间设计能够使长江生态真正成为塑造城市性格的核心要素,让市民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建立生态价值观。
CIS赋能下的城市美育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与城市VI系统的体验融合。公共艺术与城市视觉系统的联合作用,旨在将城市视觉系统所确立的标志、色彩与字体规范转变为立体化的感知场景,从而传递文化价值。具体来说,可将雕塑装置与城市主色调呼应,地面艺术铺装可放大标准字体的美学特征,并通过灯光艺术强化标识系统的夜间传达力。通过艺术创作重新诠释视觉规范,能够使统一的视觉语言更具感染力,从而在强化城市形象一致性的同时保留艺术创作的呼吸空间。传统艺术展示多依赖被动观看,而融入视觉系统的艺术装置应转化为可参与的空间事件。基于此,城市家具可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候车亭、导视牌等基础设施成为触发审美体验的触点。通过色彩渐变将标准色系延伸至艺术装置,或通过材料质感的过渡连接标识与周边环境,使市民在无意识中完成从功能使用到审美感知的转换。公共艺术与城市VI系统的体验融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空间与艺术的协同作用,将城市文化认同渗透于市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数字媒介语境中的美育共同体构建。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美育活动的时空边界,其中,社交平台的应用可搭建民间艺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库,鼓励市民上传地方文化素材并参与二次创作;虚拟展馆则突破实体场馆的容量限制,通过在线策展形成互动式学习氛围。数字工具的应用能够降低审美表达门槛,使普通市民也能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城市文化的理解。数字美育共同体的生命力来源于持续的内容活化与关系联结,在这一方面,可通过直播技术实现艺术家与市民的实时互动,市民可在弹幕中实时提问,观众敲击键盘的声音可触发背景音乐的节奏调整,从而将创作过程转化为公开课;或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数字内容叠加于现实场景,市民扫描街角老墙即可看到消失的戏台光影,用手机对准树影即可捕捉飘动的诗句投影。数据与砖瓦的结合让艺术教育渗透日常,每次解锁隐藏内容都是美育共同体的生命力生长。在这种模式下,市民不仅是文化接受者,更是美育活动的共建者与传播节点,数字平台由此转化为凝聚文化共识的活性网络,推动城市美育从机构主导走向全民参与的新阶段。
依托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的整合性优势,将湖北楚文化的灵动美学、三国历史的精神象征与长江生态的空间叙事融入城市视觉体系,强化了城市文化精神的统一性。同时,通过虚拟展演模式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美育共同体,激活荆楚文化的生命力。未来,可加强AI、大数据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探索美育价值与城市经济生态的共振模式。
刘安(作者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荆楚理工学院2023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CIS理论的湖北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研究”〈项目类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3D030〉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