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体育流量如何转化为湾区发展增量?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体育流量如何转化为湾区发展增量?

中新社记者 陈建新 曾玥 刘玥晴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今年11月举行,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大盛事。这场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办的体育盛会可为大湾区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化体育流量为发展增量、助力大湾区建设?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从不同视角关注相关议题。

3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铁人三项测试赛在香港中环至湾仔的维多利亚港南岸一带举行。图为女子组参赛选手在自行车-跑步转换区进行换项。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承办全运会注入动力

这将是港澳地区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也是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这一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高锦辉指出,承办全运会不仅是国家支持澳门融入发展大局的体现,也是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举措,将为澳门文化体育产业以及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动力。

“赛事期间,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媒体记者以及观众将汇聚香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胡剑江说,这将直接拉动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关注香港、带来投资机会。

发展体育增团结和谐

3月初,香港启德体育园正式启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林大辉表示,随着体育园落成,香港缺乏大型运动赛事场地的问题得以解决,也有助于香港体育运动的盛事化、产业化。

“每次奥运冠军访港,必引起社会轰动。”在林大辉看来,随着内地和香港体育运动发展愈发蓬勃、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香港市民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大大提升。发展体育不仅有助于香港市民提升生活质量,更令社会团结和谐。

2024年8月30日,访港的中国内地奥运健儿出席奥运健儿大汇演。图为香港艺人与奥运健儿自拍。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体育流量化发展增量

粤港澳三地体育交流早有先例。1979年举办的省港杯,借足球推动粤港两地体育交流。今年1月中旬举行的粤澳杯男子篮球赛,由广东省篮球协会、澳门篮球总会联办,至今已办九届。无论运动员交流、互派教练执教,还是赛事合办,三地已积累良好基础。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建议,充分发挥三地经验和国际资源,共同谋划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大型赛事,共同探索举办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还可结合三地优势体育项目,布局一批区域性、特色化的训练中心和基地,探索三地共享训练基地服务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优势。在霍启刚看来,通过共建“粤港澳体育湾区”,将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增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内生动力。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敬麟指出,当前内地体育人员赴澳参与比赛、培训及交流活动的签注政策尚不完善,涉及手续繁琐、次数不足、审批时间长等问题,阻碍体育合作的深度和规模。

对此,高锦辉建议,拓宽内地人才入澳渠道,放宽签证、居留及专业资格认证限制,促进体育人才交流。同时,加强内地与澳门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体育专业人才。产业发展方面,则可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体育产业创新高地。

在体育与文旅的结合上,高锦辉认为,大湾区各城市可协同培育“体育+文旅”产业新业态。各城市通过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发展策略,如广州与澳门合作开发历史文化主题体育文旅线路,深圳为澳门打造数字化文旅体验平台等,推动大湾区体育文旅协同发展。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