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代际话语脱嵌与价值传导效能弱化的双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治国理政实践构建的新型话语体系,通过语言艺术的创新性运用,为突破代际话语壁垒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本文以其话语实践的创新逻辑为基点,系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的实践进路。在遵循“守正创新”原则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对接青年群体的认知特征与信息传播规律,通过解析政治话语向教育话语转化的内在机理,探索建构代际穿透力强、价值传导效能高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从而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参照。
激活文化基因,创新话语阐释范式
思政教育话语的创新不应仅仅停留在概念更新,而应深入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内核,解决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基于文化符号学理论,将“家国同构”理念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既传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血脉,又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提炼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共识与集体记忆,以此为基础构建文化认同中的价值传播体系。通过开设“经典新说”工作坊,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理念改编成校园情景剧,创作“宿舍公约十大金句”等青年话语文本,从而搭建起传统文化向思政话语转化的桥梁,使青年在文化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价值认同。
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认知图式脱嵌与结构性断裂的现象:他们对表层符号(如“国潮”“汉服”等)的接受度较高,但对深层价值理解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种矛盾要求思政教育既要避免陷入符号堆砌的浅层传播陷阱,也要防止教条化的灌输。为此,教育者可以开发“丝路青年说”互动课程,将“天下大同”的共生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实现认知跃升,在古今对话中深刻理解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这种阐释方式不仅强化了政治话语的文化根基,还增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感,有效摆脱了抽象理念的悬浮状态。
重构媒介生态,适配代际传播规律
数字技术推动的青年认知范式转型,促使教育者必须重构媒介话语形态,实现教材语言向全媒体青年话语的有效转译,在维护意识形态连贯性的基础上,实现话语形式的代际适配。运用“理论金句+热点解读”的融合文本,“结合弹幕式批注”“词云图解析”等创新编辑手段,将政治话语转化为青春化的表达。同时,构建“理论热词+网络用语”的表达体系,将“四个自信”细化为“国潮自信”“科技硬核”等话题模块,通过动态表情包、弹幕墙等载体,形成交互式的青年话语形态。通过媒介技术重构历史认知,进一步塑造青年的价值认同。例如,设置VR党史课“历史见证者”角色,让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观察视角,生成个性化的叙事报告,从而突破传统媒介的线性叙事框架,使革命话语转化为青年视角的“亲历者手记”,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这种媒介革新并非否定传统载体,而是旨在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一个多元融合的传播矩阵,在社交媒体、知识社区、直播平台等渠道形成差异化的内容供给体系。
媒介生态重构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新媒体技术虽能提高传播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价值传递的浅表化。为应对这一挑战,亟需构建分层传播策略:在浅层传播层面,通过视觉符号的感官刺激实现注意力;在深层互动层面,则设置知识链接,引导学习者进行系统性学习。例如,将“四个全面”的理论框架进行系列拆解,每部分围绕一个历史节点或现实案例展开,通过连续的剧情设计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同时在视频末尾嵌入线上讨论区入口,形成“观看—思考—互动”的递进式传播链条。
消解主客张力,建立对话伦理空间
为了构建平等对话的“理想言说情境”,教育者需实现从“知识权威”到“对话伙伴”的角色转换,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引入议题辩论机制,围绕“中西治理模式比较”“科技伦理困境”等现实问题展开研讨,让青年在观点的碰撞与交融中自主建构价值判断。同时,受教育者的角色也应从“被动接收者”转化为“知识共建者”,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互动环节中实现认知迭代。为此,可设立“青言青语”实验室,鼓励学生将社会热点改编为文艺作品,教师则从中提炼“人民至上”等核心价值理念,共同形成青年群体特有的制度优势阐释文本。通过重构主客关系,致力于将意识形态传播从规训场域转变为协商空间。
对话空间的培育离不开制度保障与方法创新的双重支撑。例如,可建立课堂发言的容错机制、并采用“翻转课堂”“同伴教学”等教学模式。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采集身边的践行案例,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提炼价值共识。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则扮演思维导引者的角色,通过提出“这些行为如何体现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深入思考,向抽象理念升华。
整合实践场域,优化知行转化路径
教育者要构建知行转化机制,运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实践环节设计,帮助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观察与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学生可通过参与性观察收集“老乡说政策”原声素材,编纂《新时代乡村词典》,将“精准扶贫”的政策话语转化为“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的乡土表达,从而在实践共同体中实现认知图式的重构。此外,可建立校园话语工坊,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转化为“全球好友圈”“文明拼图说”等青年叙事话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话语转化案例库。在此过程中,需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借助行为记录、反思日志等方式,显性化认知转化效果,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的完整闭环。
实践转化的深层障碍在于认知惯性与行为惰性的双重作用。部分学生虽然认同理论价值,但因缺乏具体的行动抓手而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为破解这一困境,需设计阶梯式实践框架:初级阶段聚焦于身边小事,如组织“光盘行动”打卡活动,培养其责任意识;中级阶段延伸至社区服务,通过参与基层治理来理解国家政策的落地逻辑;高级阶段则拓展到社会调研,在城乡对比中深化对“共同富裕”等理念的认识。这种渐进式实践设计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风险。
延展传播空间,融通虚实共生体系
网络空间的圈层化与流动性特征,促使意识形态传播必须突破物理场域的边界。通过开发数字产品,将主流话语自然地融入青年的数字生活。比如,可指导学生改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穿越百年对话录》系列短剧。为了构建多模态话语转译机制,可针对B站、小红书等平台特点,培育“理论新青年”UP主群体,形成“学术话语—网络用语—生活语言”的三重转译层级,增强主流话语的圈层穿透效能。虚实空间的融通并非简单的载体迁移,而是通过数字界面重构教育场景,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赋能,共同构建价值传播生态系统。
虚实共生的传播体系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价值稀释与技术异化的潜在风险。算法推荐机制可能会强化信息茧房效应,而虚拟沉浸体验的过度使用则可能削弱现实感知。因此,需建立“技术—内容—监管”三重防护机制:在技术层面,开发反向推荐算法,主动推送多元观点,打破认知壁垒;在内容层面,设置虚实联动任务,如线上学习积分兑换线下实践机会;在监管层面,建立内容审核动态模型,确保网络空间的价值导向正确。例如,在党史教育虚拟展厅中,可设置“线上学习—线下寻访”打卡任务。这样既能利用数字技术扩大覆盖面,又能通过实地考察强化认知深度,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平衡、促进多元话语空间的互构。
思政教育话语生产机制的革新,本质上是应对时代挑战的系统性调适。通过文化符号的叙事转译、媒介生态的交互重构、主体间性的对话协商、实践场域的意义嵌入以及教育空间的虚实融通等五维路径,破解意识形态教育的代际隔阂。这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智慧的体现,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深度契合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方法论,为构建代际穿透型话语体系提供实践范本。
黄瑞新(作者为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指导研究”〈项目编号:2022BKS0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