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决胜“十四五” 智库新观察|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 促进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新征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服务外包学院”)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其创新发展,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凝练“红色精髓” 深化课堂教学

红色文化是高校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校应构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发挥课程主渠道的优势,打造红色文化系统课程以及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同时,推进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巧妙地将红色元素渗透至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服务外包学院在思政课程及选修课程中,加入红色文化的经典案例、名著、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探讨等方式,优化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讲座、主题汇报、读书会、诗歌朗诵、演讲、观影等,创新课堂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汲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培养兼具红色情怀与专业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红色基地 推动社会实践

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服务外包学院与苏州革命博物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苏州全国劳动模范事迹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20余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社会现实结合,通过定期参观学习、志愿服务、走访调研等形式,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实践课堂中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追寻,体悟红色文化,形成调研成果。服务外包学院多位师生是苏州革命博物馆“革命文物说”的志愿宣讲员,他们在宣讲中发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撰写的宣讲作品《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荣获“第三届青少年红色故事宣讲”现场展演最佳优秀作品奖。

通过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基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体验、感悟的实践平台,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服务外包学院暑期组织学生赴井冈山、沂蒙山区等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做社会调查,聆听革命事迹,瞻仰革命文物,重温革命历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老党员、老军人,进行红色访谈活动,了解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新时代当地的群众生活,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深刻力量和现实意义。学校还组织师生赴河南、贵州等地的乡村学校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为当地的孩子们开设包含爱国主题教育在内的各类课程,同时深入调研当地的红色文化,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活跃文化活动

利用国庆节、建党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活动有机结合。服务外包学院在国庆期间会举办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色经典影片展播等活动;在建党日,组织党史知识竞赛、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故事汇报会等;在烈士纪念日,举办“颂英雄,塑英雄,话英雄”主题活动;在建军节,举办微缩军事模型展、参观军营等活动。

依托学生社团、教师党员工作室等,把红色文化与社团文化、专业文化、传统文化相融合。服务外包学院龙舟社团以“红舟向前”为主题开展系列师生龙舟赛,啦啦操社团以“红色律动”为主题开展师生健美操活动,传统文化社团举办百幅红色剪纸作品展,并指导学生学习红色剪纸,学习用古法盘扣技艺制作国旗和党旗;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主题展览,建设校内“红色文化主题广场”等;10余个党员工作室为师生提供各具专业特色的服务,把红色文化融入体育运动、音乐创作、朗诵演讲、舞台剧、艺术作品、校园环境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

延伸“红色手臂” 融入数字技术

在信息化社会,红色文化传播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拓展其影响力。服务外包学院通过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专栏、红色文化图片及视频数据库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库,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服务外包学院新媒体“党员工作室”拍摄制作了10余部红色文化主题的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拍摄剪辑了100集红色文化短视频,影视动画专业师生制作了讲述苏州女革命烈士丁香事迹的动画短片《丁香花开》,获得江苏省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大赛二等奖。数字艺术学院师生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了“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震撼与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高校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推动社会实践、丰富文化活动、借助数字技术等多种方式和路径,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真正让红色文化启智润心、强健精神,引领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切实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成效。

倪卓琳(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JSZ0666〉的研究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