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榜首,这一斐然成就所带来的影响,绝非仅仅是一部电影在商业层面的辉煌成就,其背后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全新语境下所绽放出的璀璨光芒与勃勃生机。这一场跨越了漫长时空的文化深度对话,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地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且坚韧的生命力与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哪吒,这一源自中国古典神话的经典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之中。《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影片的创作者们在保留诸如“灵珠转世”“剔骨削肉”等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巧妙且精准地注入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价值观,让哪吒这一传统文化IP在当代语境之下焕然新生,让千年文化基因在数字羽翼的加持下谱写出文化传承的新篇章。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引人入胜的起承转合模式,巧妙地抓住观众的心理,使观众沉浸于故事之中;100多家中国本土动画公司齐心协力,以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在先进的特效技术与富有创意的画面设计的打磨中,用5年时间呈现给观众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现代化的价值表达,涵盖了自我成长、人性光辉、正义战胜邪恶等全球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主题,共同构建起一个既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又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的文化产品。我们在惊叹于中国动画电影工业蓬勃崛起的同时,更应该把目光聚焦于这一现象背后所深深折射出的人文经济学逻辑。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哪吒这一中华传统文化IP在大银幕上的新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往往更容易被流行文化所吸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相对较少。《哪吒之魔童闹海》接续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线索,其影片主角的成长蜕变,就像一束闪电,直击新生代年轻观众的心田,让他们重新认识并关注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片通过对哪吒命运的深刻探讨,映射出现代社会中的诸多现象与问题,哪吒这一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而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奋力前行的普通人,精彩的剧情和生动的角色塑造,成功激活了观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智慧。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诠释,更是中华文化精神在当代的有力彰显。这种积极向上、勇于抗争命运的精神,跨越了时空的重重界限,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触击了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的成功,在于它精准地找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完美平衡点,把艺术的灵魂深深植根于人文精神之中,将东方美学含蓄、深邃且富有韵味的特质与现代先进的动画技术相结合,用世界通用的电影语言这种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无疑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优秀范本。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看,影片的成功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可复制商业模式。影片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文化符号开始具备与世界顶级IP同台竞技的强大实力。它以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在全球文化消费市场中崭露头角,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信心。哪吒这一IP,只不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星空中的一颗星,“黑悟空”“唐宫夜宴”……越来越多的“古老”正在“新生”,深入挖掘,潜心研究,精心打造,中华文明光芒会重新点亮世界。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影片的票房数字,还需要构建起完整且多元化的产业链条。在动画电影的背后,还可以有主题游戏开发、主题游乐设施与表演设计以及服装、玩具等广泛的衍生品市场领域的持续发展。该影片历经5年精心制作,是导演及创作团队对作品细节精益求精的结果,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追求是这一国产动画电影具有巨大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文化配套或衍生产业同样需要这样的执着和追求,才可以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经济效应,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影片的登顶绝非终点,而应被视作一个意义非凡的新起点,它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且充满希望的路径。它如同一个明亮的信号,预示着中国文化符号在全球文化经济版图中正在强势崛起,同时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文化经济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哪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一个能够代表时代特征的重要注脚。它的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传统文化绝非是被束之高阁、仅供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陈旧物品,而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的活态文化。只要我们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以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精神去深入挖掘和精心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有能力在全球文化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整体文明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杨征征(作者单位:苏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