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专题聚焦 > 正文
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刷新抗量子密码领域全球纪录

新华日报财经讯 3月11日,江苏省金融学会、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和量子金融安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三方联合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西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公开Darmstadt格最短向量(SVP)挑战赛中破译200维难题,刷新全球纪录。

丁津泰表示,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算法改进和局部筛法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存储瓶颈问题。这一成果为抗量子密码标准设计提供了实证基础,也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评估现有密码系统的安全边界、指导数字经济的安全建设。

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抗量子公钥密码(也称后量子密码)是量子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钥密码是现代大型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基石,因此抗量子公钥密码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2月5日,商用密码标准研究院发布了面向全球进行抗量子公钥密码算法征集活动。

“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密码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进一步维护金融安全的关键技术储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表示。目前银行业绝大多数信息安全系统都依赖于RSA等传统公钥加密算法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加速对现有密码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开始筹备能够抗量子攻击的加密算法来替代传统算法。

据介绍,丁津泰团队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银行业及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抗量子密码迁移关键技术研究”,在国际金融银行领域抗量子密码迁移项目当中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全球唯二正在实施的金融银行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日前在国际清算银行组织的全球央行量子安全准备会议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随着量子计算与抗量子密码技术这对“矛”“盾”的发展,如何构建好金融安全的“量子防线”?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涤非表示,未来,江苏金融系统要在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国际合作及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发力,加速标准化与迁移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强化国际合作与生态共建等。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合攻关,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同时,强化人才与监管框架的适配,如加强数学、密码学、量子物理、金融工程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量子技术的应用边界等。

现场,西交利物浦大学后量子迁移交叉学科实验室(PQC-X)正式揭牌。该实验室致力于抗量子密码(后量子密码)通用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将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国际抗量子密码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据悉,PQC-X实验室通过开放式国际合作,与德国科学院院士Johannes Buchmann教授团队、东京大学Tsuyoshi Takagi教授团队等国际顶尖机构及学者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后量子密码领域的前沿研究。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钰

责编:张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