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面对AI,“未来的眼泪”在哪里?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立法规范AI写作。他的一句话引人深思:“它(AI)流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

今天,一个缺乏文学创作能力的人,也能用AI模仿名家风格写作;知名作家让AI用自己的风格写篇故事,读完直呼“写不过”。面对来势汹汹的AI写作,人们不免感到焦虑,对此,麦家给出了很中肯的解读。AI写作再强大精准,也只是人类现有规则下的文字游戏,这个“善于模仿的大厨”,做不出没被定义过的味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命题,有独属的喜怒哀乐,这些未知的情感体验,正需要优秀的创作者进行“从0到1”的原创表达。其实,就连AI自身,对相关问题也给出了类似的回答。DeepSeek如此表述:人的情感“在场”性,是无法经历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AI不能比拟的。

“下一部杰作”只有人能创作出来。听到这个答案,相信很多人感到欣慰。不过,看问题不能只看好的一面。“AI强”与“人独特”都是事实,强调后者的潜力,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前者的影响。AI的出现,给“未来的眼泪”带来变数。对此,我们不妨从作品和作者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作品来看,古今中外有许多创作者,在世时名声不显,作品却深刻影响后世。张若虚、吴承恩、梵高……假如他们生活在今天会怎样?有人说,AI创作像上涨的海平面,把人逼到一个个艺术的孤岛上,只有在山顶上的人才能活下来。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需要时间来证明其“山顶”地位的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就很可能被淹没在AI的“高水位”之下,失去影响“未来的眼泪”的机会。

从作者的角度看更直观。顶尖的创作者从社会丰沛的文化滋养中诞生。然而,假如人们陷入对AI创作的依赖,自身的思考、想象、表达能力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即“工具对人的反向驯化”。当人群整体的某项能力下降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个体的天赋异禀上。看到一些学生用AI写作业、写论文,看到一些人高呼“文科已死”,我们更加担心,“未来的眼泪”在哪里,为谁而流。

AI带来便利,也会抑制人的潜力和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今天,规范使用AI是一个迫切的课题,而“未来的眼泪”,应当在研究与讨论中留有一席之地。有观点认为,使用AI可以让“今天少流汗”,提高工作的效率。学用AI是对的,但生而为人,思考、感知、理解的能力是我们的尊严所在,对这些能力的锻炼,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在求学阶段,在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之外,人们还需要为学习、思考流下“必要的汗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找到“未来的眼泪”保持乐观。

面对AI对行业的颠覆,职业道德愈加重要。无论是《青春诗刊》《诗刊》以“永不录用”的决绝姿态抵抗AI诗歌,还是《青春》《十月》推出专栏允许作者与AI共同创作,人机共创时代都应在观点碰撞中,形成新的创作规则。面对用AI走捷径的诱惑,教育教学的规律仍需遵循。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真正适应数字时代的未来公民,这件难而正确的事还得做好。面对AI的普及,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立法规范AI创作,推动AI亮明身份,划定AI的伦理边界……人们期待着法治护航AI发展,确保AI始终造福于人。能否为“未来的眼泪”留下更多创作的火种,取决于我们愿意为之流下多少“今天的汗水”,而这,正是AI无法替代的人的尊严。(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