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瞭望评|“植”此青绿,更要呵护青绿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节。

今天是我国第47个植树节。近日,在许多地方,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各机关部门到街道社区,大家纷纷拿起铁锹,种下一棵棵树苗,为大地增添一抹新绿。

植“绿”造“绿”、植树造林,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每年的植树节,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是最适合移栽树苗的好时节。此时大地复苏、雨水渐多,栽上一棵新苗,十年之后或许就是一株参天大树。

而植树本身,也是一门技术活。让植下的幼苗成为未来的大树,也是不可忘却的责任。所以,植树节热热闹闹之后,还需更多的呵护举措跟上。否则,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这方面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譬如,有的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林”,树苗随意栽种,后期无人养护,导致成活率极低,“植树”变成了“植数”。譬如,北方某市曾以“口袋公园”等名义在垃圾场上反复种苗,几年来树苗存活率不到20%。还有的地方急于求成,名为种树实则毁树,甚至出现“大树进城”等现象。据媒体报道,某地曾从国外原始森林陆续引进98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紫薇树,每棵古树价格约40万元。结果仅半年,这些高价紫薇树就集体死亡。

另外,在一些地方的绿化工作中,形式主义也会反复冒头。例如,为了搞面子工程或是迎接检查,有些单位甚至想出“预制春天”的荒唐办法,用绿漆给荒山、矿区、工地、公园喷刷“造绿”。这些现象,都是需要警惕和杜绝的,也有必要在植树节的时候拿出来作为反面教材。

实际上,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正不断“绿起来”“美起来”。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不少地方甚至出现植树场地难寻的“甜蜜烦恼”。

这一切也都表明,绿化工作正从“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相应地,也对植树造林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比如,早期绿化常用马尾松、杉树、柏树等先锋树种,现在能否选用生态价值更高的树种?又如,精细化程度能否再进一步,做到见缝插绿、提升品质?对种下的树苗进行更高层次的管护也至关重要,能否建立起栽树、成活、长期管护的一条龙责任制?……

植树造林并非简单的数字累计,而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重塑,是生命共同体的良性延续。所以说,除了有关部门在政策措施上作出优化和改进,守护好这片青绿,更需要全民的广泛参与。

从这个角度来看,植树节的意义,或许并非只是单纯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通过节日的设立,通过人们集中的植树造林行为,让更多的人对绿色充满向往也懂得责任,更加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或许才是最大的收获。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尔东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方思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