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两会期间,健康议题持续升温,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与公众关切紧密交织,心理健康、睡眠障碍干预、科学管理体重等“隐形健康问题”逐渐走向聚光灯下,健康治理的精细化需求日益凸显。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将推出系列稿件,小切口、多视角解读政策深意,传递民声民情。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近日,张文宏委员“扎心”记者的视频也让“减肥”一词冲上热搜。多数网友即刻开始做功课给自己制定体重管理计划,但也有网友表示,有心“迈开腿”但无力“管住嘴”:看到零食就想吃、越控制越容易暴食、吃完一顿没多久又想吃……“饿”,真乃减肥之绊脚石也!
很多人一感觉到“饿”就想吃东西,实际上并不是饿了身体就需要吃东西,你有可能是假性饥饿!3月13日,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金晖,邀请她为我们深度剖析真假饥饿的区别,解锁应对假性饥饿的科学方法。

金晖主任与前来咨询的患者交流
你的“饿”不是真的饿,只是“假饥饿”穿的保护色~
“医生,我明明刚吃完饭,为啥又想吃零食?”“我一看到别人吃好吃的,就忍不住想跟着吃,这是为啥?”在营养科门诊,金晖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对此,她表示,假性饥饿,其实只是身体的“小谎言”。“饥饿感通常是机体需要能量时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当胃肠道排空且血液中能量不足时,大脑会发出进食信号,从而产生饥饿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胃肠道并未排空或血糖水平正常,人们也会感到饥饿,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性饥饿。”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假性饥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背后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情绪“小怪兽”作祟。金晖告诉记者,假性饥饿的幕后黑手之一就是心理因素。无论是过度高兴还是压抑,一些人会不自觉地通过进食来缓解情绪。无聊也是引发假性饥饿的“元凶”之一——当人们无所事事时,比如刷手机或看电视,往往会通过吃零食来打发时间。“现在很多人都是‘手机在手,零食不离口’,其实这就是无聊导致的假性饥饿。”此外,习惯性进食也是假性饥饿的“帮凶”。很多人在三餐之外,会习惯性地吃零食或喝奶茶,哪怕并不饿。“这种习惯往往是在特定时间或情境下形成的,需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打破。”金晖提醒道。
美食“诱惑大作战”。除了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也会让我们陷入假性饥饿的陷阱。当看到别人进食美味的食物时,即使刚吃饱,也可能会被刺激产生食欲。“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诱导’,美食的外观和香气会刺激大脑,让我们产生进食欲望。”金晖提到,甜食、油腻食物往往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即使已经吃饱,也难以抗拒。她举例说,很多人在吃完正餐后,还会忍不住吃点巧克力或薯片。“高糖、高脂食物也会刺激大脑的奖赏机制,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疾病和药物的“隐形推手”。假性饥饿还可能与生理病理因素有关。比如,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尚未降至低血糖水平时,可能会因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而出现饥饿感。这种现象被称为低血糖反应,而非低血糖症。此外,消化性溃疡患者因疼痛,进食后食物可缓解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也会让他们产生饥饿感。药物也可能引发假性饥饿。某些药物会刺激食欲或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进而让人产生饥饿感。金晖提醒,如果发现自己在服药后食欲大增,应及时咨询医生。
真假饥饿,傻傻分不清楚
当我们被饥饿感困扰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是真的饿,还是只是嘴馋?”

图源:视觉中国
金晖提醒大家,辨别真假饥饿其实并不难。“真性饥饿,也叫生理性饥饿,这是身体真正需要能量时发出的信号。”金晖一边翻开病历一边解释道。患者小张最近工作太忙,常常错过饭点,到了下午三四点,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叫,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甚至还会感到烦躁不安。这种饥饿感通常在饭后几小时后逐渐产生,主要发生在颈部以下。“这时候,身体迫切需要能量补充,只要吃饱了,饥饿感就会消失,还会有一种满足感。”
但有时候,饥饿感并不一定是身体真的饿了。“假性饥饿,也叫情绪饥饿,是一种随机、突然产生的感觉。这种饥饿感通常发生在颈部以上,吃饱后依然存在,还会伴随后悔和罪恶感。”真性饥饿对食物的选择性较低,只要能提供能量的食物就能满足需求。而假性饥饿则更倾向于高热量、高糖、高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带来愉悦感,满足情绪需求。
“真性饥饿通常发生在两餐之间,与进食时间和食物消化吸收情况有关。”金晖说,“但假性饥饿的时间就不固定了,可能刚吃完饭没多久就又想吃了,更多是情绪或心理因素导致的。”
是身体的“能量告急”还是情绪的“饥饿错觉”?金晖最后总结道:“饥饿感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一种信号,但有时候,情绪也会给我们‘捣乱’。了解真假饥饿的区别,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体重,还能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告别假性饥饿,控制食欲的七招“秘籍”,快来Get!
面对假性饥饿,我们该怎么办?今天,金晖医生带着七招“秘籍”,来教大家如何告别假性饥饿,吃出健康生活。
第一招:规律饮食,三餐不乱套
“要想控制饥饿感,规律饮食是基础。”金晖说。她建议大家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保持规律进食。三餐分配也很重要,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行。要是中间饿了,上午10点或下午3点适当加餐,来点低糖水果或奶制品,轻松缓解饥饿感。

图源:视觉中国
第二招:优化饮食结构,吃出饱腹感
“别小看那些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它们可是饱腹感的‘秘密武器’。”金晖说。比如,绿叶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让你吃得更健康。同时,优质蛋白质也是关键,鸡鸭鱼肉、坚果这些食物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延缓胃排空,让你少吃点也不会饿。
第三招:喝水缓解饥饿,别让口渴“骗”了你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饿了,其实只是口渴了。”金晖建议大家在感到饥饿时,先喝一杯水,说不定就能缓解饥饿感。正常情况下,每天喝1500—1700毫升水就足够了,要是天气热或者运动量大,记得多补充点水分。
第四招:适度运动,让内啡肽“嗨”起来
“运动不仅能让你更健康,还能帮你控制食欲。”金晖表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精神状态,促进内啡肽分泌,让你心情舒畅,自然就不那么想吃了。
第五招:心理调节,别让情绪“带沟里”
“情绪不好,最容易让人陷入假性饥饿。”金晖建议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读书、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改善心理状态。
第六招:合理选择加餐,别让零食“牵着鼻子走”
“加餐很重要,但别选错食物。”金晖提到,碳水化合物吸收快,容易让你饿得更快。他建议加餐时选择奶制品(如酸奶、牛奶)、鸡蛋、黄瓜、西红柿或原味坚果等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能缓解饥饿感,还能让你吃得更健康。
第七招:注意早餐质量,别再“糊弄”自己
“避免单一碳水早餐,别糊弄自己。”金晖表示,很多人早餐只吃稀饭,结果不到中午就饿了。她建议大家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搭配鸡蛋、蔬菜等,这样不仅能延长饱腹感,还能让你一天都有好状态。
三分练,七分吃。与其追求短期数字变化,不如培养“忘记在减肥”的健康习惯,重塑与食物的关系。“假性饥饿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原因,就能找到应对的方法。”金晖说,“希望大家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假性饥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云 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