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育新路径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文学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可以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英语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高校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技能,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体系尚有不足之处,部分高校选用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英语教材中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和文化色彩明显,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时无法有效融入本国文化观念,造成学生的文化知识单一化。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应更深入全面地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入浅出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及成熟的重要时期,面对新时代外语教育要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英语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新时代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外来文化亦不断涌入中国,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探索新事物、追求新知识的重要阶段。文化的融合无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坚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提倡文化多样性。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端正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创新性的英语教学内容

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词汇及语篇内容的融合,以此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内化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首先,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单元的主题、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等,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等文化元素,有效制定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其次,精准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融合,搜集涉及礼仪服饰、饮食文化、传统节日以及文学作品等文化元素,讲授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有效的英文表达中,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根植文化之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用英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困囿于“会写不会说”的问题。对此,首先,高校应当提供多种渠道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以开放题目的形式组织英语角活动,或以命题式开展“圆桌派”辩论赛活动,通过录制短视频开展英语口语会话活动等。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汇报问答,督促学生高效地完成英语口语作业,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等教学软件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此外,教师可通过举办各类竞赛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教师可提供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英语教学辅助材料,以便学生预先学习,更好地适应实践活动的议程安排。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巩固文化主体性。

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优化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设置上注重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思想,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加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内容。针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处,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以此来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度。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将培养国家意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其次,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创新并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资源,构建中西文化对比分析框架,在跨文化语境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阐释,既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对其的继承和传播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重大意义与价值,对其成长有正向的指导意义。

何 琳(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